司马分布在哪儿

夜行书生 602 次浏览

姓氏起源

司马姓源出有三:

一是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二是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三是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恢之即是。他们的后代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

得姓始祖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程伯休父的子孙,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马氏系出程氏,与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马氏的得姓,在2700余年前。司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就是现在河南清丰、浚县之间一带,该地名曾出现于《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隶魏国。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后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建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公元156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害,很多改换他姓。

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人平稳发展时期,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洛阳、偃师、温县,陕西韩城,山西涑水,安徽宿松,湖南湘潭、湘乡、湘阴,山东兰陵,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内蒙古,香港、台湾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司马姓在《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10位。司马姓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

历史名人

司马迁(前14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初任郎中,汉元封三年(108),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馆所藏旧史。遍游名都大邑,探访古迹,汉太视元年(前104),开始编撰史书。后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愤著书,历12年,于汉征和二年(前91),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期,称为《史记》。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巴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辞赋家,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古琴曲《凤求凰》演绎了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作品有《上林赋》《长门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等。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15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名人故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很有学问的史官。他从小随父亲到长安,10岁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他20岁后,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游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去世前,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代为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六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勤奋,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一共写了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恶的文章,也有歌颂奴隶起义的故事。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