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哪里(天水人为什么怕秦安人)

夜行书生 183 次浏览

当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两条母亲河,流经甘肃东南部时,分别伸出温柔的臂弯:

长江流域的西汉水,自北向南而来;黄河的支流渭河,自东向西而来,握手的动作尚未完成,一座叫天水的城市就诞生了。

▲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这座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堪称当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天水快速兴起了农耕文明,并早早参与了人类的童年。

文明肇起 伏羲故里

当华夏大地上人类还为数不多的时候,三阳川西北端的山上,有一个人孑然独立,他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将整个三阳川盆地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他的名字叫伏羲。

作为三皇之首、百帝之先,伏羲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中华人文始祖,且不细数他为文明做出的各种贡献,单单一个阴阳八卦,就奠定了中国哲学的根基;而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源起。

如今在天水市的西关,坐落着一座伏羲庙,庄重典雅、高贵肃穆,一代代海内外中华儿女来到天水的羲皇故里,寻根问祖、缅怀伏羲……

▲ 公祭伏羲大典

1958年,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天水境内被发现,它被命名为大地湾遗址。

史前的宫殿、原始的地画,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地面、农业的作物、精美的彩陶、启蒙的符号……这一切,远早于西安半坡,点燃了黄河之畔的文明之光,同人们口口相传的人皇伏羲一起,照亮了洪荒时期的中华大地。

▲ 大地湾遗址

位于天水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残存着八千年前先民们的活动痕迹,其年代之久更甚于广为人知的仰韶文化,大地湾中出土的碳化的黍与油菜籽,昭示着西北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的产生。

▲ 图片来源:大地湾博物馆官网

秦人故里 铺就伟业

商末周初,秦人来到了西陲,于戎人之间。从周孝王时起,秦人便为周天子牧马,他们的首领非子是当时最有名的驯马高手。因养马有道,周天子将渭水以西、天水一带名为秦地的土地赐予非子,让其镇守西垂,抵御犬戎,从此便有了秦嬴的称号。

▲ 西垂 。采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 张家川牧场

秦地的沃土滋养了秦人,他们早已变得兵强马壮。当西周末年,周幽王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西周的土地,大多被骁勇善战的戎人占领。于是,秦人开道陇山,带领着来自西陲之地的军队攻下戎人占据的岐山(今宝鸡),历经六代的筚路蓝缕,终在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关中彻底纳入了秦国版图。

秦人曾在西戎,保西垂,东进北伐,封侯建国,最终完成一统天下大业。公元前688年,秦人在天水设立邽(guī)县,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建制县。

铸造英雄时代

因为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多情浪漫的汉武帝为这座城市赐名天水郡。在汉代这个风起云涌的英雄时代,天水,亦是自古以来的英雄故里。

秦将李信的子孙李广,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屡建奇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龙城飞将指的是天水汉代名将李广。而来自天水的另一位名将赵充国,经过他的努力,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在宣帝年间得以完全解除。

▲ 西汉时期的天水。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在盛世之后的军阀割据时期,天水从政治中心地带退居边郡,成为蜀汉战争的主战场和最前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天水一带成为了魏蜀两国对峙争夺、反复拉锯的主战场,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诸葛亮为光复中原而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木门道射张郃……这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一例外地发生在这里。

▲ 甘谷县,天水传统砖牌坊。周涛 摄影

在清水河谷地的古战场之上,至今还常能出土箭镞、短剑等战争遗物;而秦安陇城镇即为当年的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街亭,当地发掘出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而在后秉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更是大好的天水男儿,他见危受命,投节而归,至今在故里天水,仍为人们敬仰崇拜。

见证佛教东传

公元405年,十六国后秦皇帝姚兴费尽心思,将高僧鸠摩罗什请到常安,要在后秦的土地上建造一座规模巨大的石窟。位于秦州东南的麦积山,很快成了后秦皇帝姚兴在秦州的开窟目标。麦积山的初期石窟佛像历经数年,终于建成。佛教的信众们纷至沓来,瞻仰心目中的佛陀,在心灵上受到感动震撼之后,信仰上也有了皈依的实体。

▲ 麦积山石窟

到了后来的北魏时期,开凿石窟蔚然成风,秦州人在青云之半、峭壁之间,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建成了雄奇壮观的麦积山石窟,以及这七千余座精湛优美的泥塑雕像。

同样在天水甘谷大像山,巨大而又庄严的佛像拔地而起;武山拉梢寺,巨型的摩崖石刻佛像已存千年,秦州地界,俨然东方佛国。

▲ 甘谷大像山

▲ 武山拉梢寺摩崖石刻大佛

在中华的大地上,在伏羲氏的故里,外来的佛教正在悄然改变,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浸染下,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了更符合中国人信仰的佛教派系,而被统称为汉传佛教,在往后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里,汉传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一起,构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并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其他国家地区。

丝路重镇 文化交融

唐宋之际,为了巩固西北边境,中央政府着力开发河陇地区农牧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天水依然在经济上占据着重要的影响力。以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北宋时期,天水成为西北边贸中心,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在秦州(今天水)设茶马司,兼具战马交易、茶叶集散、铜钱交换、籴买粮草之能,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珍品——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瑞兽纹和葡萄纹都传递着美好的寓意,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宋代瓷器发展繁荣,多姿多彩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天水历来是西北地区商贸重镇,瓷器在天水流通量非常大。在如今天水市博物馆范金琢玉——耀州窑瓷器专题陈列展示了耀州窑青瓷高超的烧制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代天水的商贸发展状况。

历史的荣光难以永恒地照耀一个地方。至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迅速兴起,强力冲击着固有经济格局,天水也终于卸下了中古以前的历史荣光,以至崖山之后不复闻天水一朝。

陇上小江南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虽然天水位于甘肃,所以大部分想象中总是像敦煌那样苍凉的戈壁,但网上有人形容反差是这样说的:总以为天水是金戈铁马,长河落日,实际却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总以为天水是风沙漫天,大漠驼铃,实际却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天水麦积区落日中的翠湖公园。陈治平 摄

在史家眼里,《诗经》中秦风的《蒹葭》说的还就是天水这一带的风光。所以天水也被称为陇上江南。这里不仅不干旱,反而多青山草木,多甘泉碧湖。水土养人,气候亦宜人,因而这里长成的姑娘素有天水白娃娃之美誉。

如今的天水,看山山绿、望水水清。夏天,行走在藉河岸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步道干净整洁,游人笑逐颜开,天水湖的碧水映衬着南北两山的青翠,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秀美模样。

▲ 大静 摄

天水是乡愁

没有长期在天水居住过的人,很难懂天水人的情怀。相比于伫立山中千年的佛像,熙攘的早餐摊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呱呱,承载着无数平凡天水人的苦辣酸甜和乡愁记忆,更能讲述出鲜活动人的故事。

▲ 天水呱呱

呱呱对天水人来说,就像是兰州人的牛肉面。

单听名字完全没办法想象出它的样子,看起来很有肉感的呱呱其实是用荞麦淀粉制作而成的。

▲ 淋上调味料和辣子的呱呱 。大静 摄

刚出锅的时候像个Q弹的大布丁,吃的时候用刀切下一小块,然后直接上手~捏碎。

再淋上灵魂的油辣子,拌上芝麻酱、酱油、食醋、蒜泥等调料,吃起来QQ糯糯的,香辣绵软。

▲ 拌过后肉感十足的呱呱。大静 摄

天水人每天都要吃呱呱,街上数量最多的也是呱呱店和摊儿。这是属于天水人的乡愁,出门在外的人都要真空包装带上许多,想家的时候就吃上一碗。

吃过荞麦淀粉做成的呱呱,走进天水人家里,就能看到天水人的传家宝——浆水缸。这口缸里,经年累月养着浆水。

▲ 摘挑荠菜,准备做浆水。漂浮咖啡 摄

天水人做浆水,多用苦苣、荠菜,在面汤中煮沸后投入浆水缸中,倒入旧浆水,过上三四天,这缸浆水就完成发酵了。生浆水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用来做面,与葱、姜、蒜、韭菜同炒,天水人称之为炝浆水。

炝好的浆水,直接浇在面上,就是浆水面,浇在漏好的凉粉鱼鱼上,就是浆水鱼鱼。

▲ 浆水面。onekeys 摄

隐藏在西北的水果王国

温润的气候,也让天水城市内植被茂盛,水果也是相当丰富,桃啊李啊杏啊,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樱桃和花牛苹果。

/ 樱桃 /

▲ 天水红樱桃。大静 摄

天水大樱桃全国有名,每年5-6月是樱桃的成熟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城尽是红樱桃的景象。

除了每家水果店和水果摊前都摞满的红樱桃,还有很多自家刚采摘下来拿来城里卖的。

大静 摄

/ 花牛苹果 /

花牛苹果也是天水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不知道天水,却知道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号称中国的蛇果,外形跟蛇果相似,但更加脆甜,汁水丰富,比蛇果好吃太多。

▲ 陇海铁路宝天段。郑斐元 摄

陇山之西,他是远古的成纪,是上周的西陲,是魏晋的秦州,孕育了伏羲文化,成就了大秦伟业,铸造了英雄时代,见证了佛教东传。这就是天水,沉淀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文化精神。迈入新时代,借助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这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陇上小江南,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即便眼前遇到种种挑战,相信每个人都携起手来,能勇敢地完成挑战。

当阳光洒向伏羲庙

当麦积山从晨曦中苏醒

在他们身边

西汉水奔流不息

渭河日夜流淌

这座城市

如沐春风

转载自微游甘肃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