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和字的区别(古代名和字是什么时候起的)

夜行书生 179 次浏览

姓这个词的起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那时社会以母系氏族为主,姓代表着一个部落和首领的名字。在原始社会中,繁衍后代是首要任务,因此能够生育的女性自然地位较高。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姓,分别是姬、姚、妫、姒、姜、嬴、姞,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是都带有女字,并且姓本身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代表着这个部落是由这个姓的女首领所诞生的,非常适合用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成员。

即使同姓的人仍然需要区分,于是便出现了名和字。据史料记载,在封建社会之前的周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先祖就已经有了分别取名和取字的习俗。

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或家中其他身份尊贵的长辈取名。在三个月到十岁的时期,他们还可以有一个乳名,比如蜀汉后主刘禅,小名叫阿斗。十岁之后,他们会获得一个正式的名字,称为训名。当男子到了二十岁成年加冠之后,再由长辈为他取字。

当然,字不仅仅是男性的专利,古代很多女子也有字,不过女子的条件相对苛刻一些,需要女子到达十五岁举行成年和笄之礼,最关键的是必须在结婚之后才能取字。因此,形容女子的成语待字闺中意思是还未婚配的。

在没有字之前,长辈可以直接用名称呼晚辈,但有了字之后,一般来说就不能直接用名来称呼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直呼其名是对他人的冒犯,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如果与亲近的同辈交谈,其实也可以直接用名来称呼。

取字的根本原则是确保字与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正向的。例如,唐宋时期的柳宗元,他的名字是"宗元",字是"子厚"。在古代汉语中,"元"和"厚"的意义是相近的。又如白居易,他的名字是"居易",字是"乐天"。这种字取自对名字的联想。还有孟郊,名字是"郊",字是"东野",这个字来源于与名字类似的事物。

这种联系也可以是相反的。例如唐宋时期的韩愈,名字是"愈",字是"退之"。而在古代汉语中,"愈"和"退"的意义是相反的。

还有一些字是由名字自身拆分而来,例如明代的章溢,字是三益。

此外,一些字和名一样使用了典故。例如西汉名人司马相如,根据《史记》记载,他的名"相如"是因为他敬仰赵国名相蔺相如。而他的字"长卿"则是因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

名是人们出生后为了区分个体而赋予的第一个符号。而字作为第二个符号,背后承载着古人作为成年人所拥有的一系列权力和义务。正因如此,字成为古人对成年人的尊称。

同时,在名字和字的文化产生的早期,通常只有贵族才拥有字。毕竟,当时只有他们拥有各种政治权力,并且有各种礼制规范。这使得字相比名更具有身份象征的气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人除了名字之外,常常还有一个"号"。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实际上是名字之外的别名。当尊称他人时,通常使用其号,而自己的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开始起号了。《周礼》中说道:"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对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古代人常以居住地和兴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我们熟知的唐代白居易号称香山居土,宋代苏轼号称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清代郑燮号称板桥等。宋代以后,文人之间多以号相称,特别是明清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可称的号,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

号通常由本人起名,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意愿,并展现独特的审美趣味。有些人自称"道人"、"山人"、"居士",表达了他们鄙视功利、洞悉红尘的意愿。例如,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自己一个老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品味。

总的来说,姓、名、字和号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重要的功能。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个人身份、成年标志、社交礼仪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涵。这些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命名方式和尊称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