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但课堂教学,有时候设计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大多数情况是,轰轰烈烈的把实验做完,马马虎虎的讲解知识点。课堂看着很充实,其实学生除了动手做了几个实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学流程的设计
1、从实物柠檬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展示浓盐酸、浓硫酸,打开让学生观察敞口时的不同现象,PPT展示有关两种浓酸的知识。
3、分组实验,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与镁条、锌粒、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的反应现象,并记录。
4、师生一起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生成物,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5、分析方程中反应物的物质类别,以及书写规律,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根据现象,找到该类反应发生的条件。
6、根据实验的异、同,分析得出酸的通性和酸的特性。
二、教学后的反思
成功之处:由于留足了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从中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不足之处:
1、重点不突出,导致时间安排不合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酸的化学性质,而我在开课时,对常见的酸和浓盐酸、浓硫酸的有关知识,所用笔墨太多,大约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再用剩余的30分钟时间,去完成实验、知识讲解,有点草草收尾。
2、学生实验环节控制不好,导致时间浪费不少
本节课是新授课,实验多以验证为主,不需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学生只需按要求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就可以了。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估计不到位,耽误了不少时间。实验中,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进实验室,仍有部分学生不敢划火柴,甚至等老师帮他们做。针对此种现象,我想即使是耽误时间,也要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因为这种体验是终身的,学科素养的提升是滋养在其中的。
3、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好,导致本节课知识的讲解不顺畅
由于酸与金属氧化物、盐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书写有规律可循,所以讲课时本打算讲清规律即可。但真正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像Na2CO3 、AgNO3等物质,学生只会按字母顺序读英文,但说读不出物质名称。这就充分暴露了前面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落实不到位,吃了夹生饭。
这夹生饭还体现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有些同学明明规律会应用了,可是因为写不出生成物的化学式,而抓耳挠腮。前面学的知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又返给了老师。
三、再教时的做法
王阳明曰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教学亦如此。再次上这节课时,我会提前安排学生复习化合价的知识,上课时规定实验完成的时间,对于浓酸的知识,讲清即可,有些拓展方面的练习,留在习题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