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视角解读中药系列,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知母一味,中药学教材谓其苦,甘,寒,而《神农本草经》只谓苦、寒,并无一甘字,从其功效来看,确能滋阴滑润,加一甘字亦未不可。
知母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归肺、胃、肾经,能清肺、胃、肾之火,又能滋肺、胃、肾之阴。故虽同为苦寒,其与黄连、黄芩、黄柏不同,三黄苦燥有伤阴之弊,知母却无此缺点。
《本经》言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知母性寒、质润,主消渴、热中是其正治。
除邪气,如何理解?凡致病不正之气皆可谓邪气,因而其范围很广,结合知母性味而言,必是指燥热之邪气。
肢体浮肿之症,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知母如何能治肢体浮肿?张锡纯解释为 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 张山雷亦云 知母清热而苦寒泄降,则水道通而肿自消,非脾阳不振,肾水泛溢之肿病,故知母治浮肿作用在肺,用于肺热致宣降失常、水道不利所致之浮肿,然临床用知母治浮肿并不多见。
关于补不足,益气最易误解,叶天士《本草经解》谓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此说大是不通,苦寒攻伐之品,怎能当补益之药用?知母并无直接补气功效,也不同于人参主补五脏之阴,《本经》此言可理解为热清邪祛,正气自复,即邪祛正自安、祛邪即所以扶正之义。
知母虽兼甘润,毕竟苦寒之品,只适宜治实火有余之证。如治阳明气分之实热,证见壮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等,与石膏相伍而成白虎汤;治肺热咳嗽,证见咳嗽、口渴、痰黄而粘等,与黄芩、贝母、瓜蒌等同用,如清金化痰汤;如治相火亢盛,证见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与黄柏配伍,如知柏地黄丸。
至于肠燥便秘一证,必兼肺胃热盛而致津伤最为适宜,如果单纯津液不足,知母不能重用,以免苦寒伐伤脾阳而致变证。所以一般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使用,《名医别录》也谓多服令人泄,当注意。
关于知母苦寒之性,张锡纯认为其苦寒之性不大,他在《中药亲试记》中说: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这是张氏的体会,可以参考,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宜仔细辨证,以实热有余为使用要点,方不致孟浪。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关注、点赞和转发吧
(沈祥立,2021年1月22日晚)@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