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中的花甲指多少岁(花甲年近花甲六十)

夜行书生 157 次浏览

他出身名门,却幼年失怙,早早成为孤儿

他屡试不第,更遭逢战乱,半生东躲西藏,终于在花甲之年进士及第

他暮年入蜀,辅助雄主,成为开国宰相,终于迎来事业巅峰

他作为洛阳才子,深爱江南,在江南一住十年

他还是我们熟悉的花间派词人

一、江南一梦

前蜀,武成年间,成都。

年逾古稀的老者,再次从梦中醒来。

梦中,碧水蓝天,岸边美丽的女子,正在当垆卖酒,她撩起袖子,双臂洁白如雪。

粉面香腮,媚眼含羞,似乎在眺望着画舫上年轻的自己...

柳丝绵绵,微风轻拂,带来远处花草的芳香,忽然间稀稀落落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船篷上。这雨声真是温柔,好似江南的吴侬软语,让人沉醉...

江南,那个自己当做第二故乡的地方,这辈子还回得去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风光

升州、润州、苏州、杭州,还有那卜居多年的衢州,这一刻,是多么得令人怀念啊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二、年少失怙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晚唐传奇诗人韦庄出生于京兆郡杜陵县(今西安)。

韦庄,字端己,出身于赫赫有名的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唐睿宗时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玄武湖旁韦庄雕像

只是,在韦庄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他的父母更是早早去世,家境更加一落千丈。

在艰苦的环境里,韦庄可以说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走到了成年。史书《十国春秋》记载:他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通达,不拘小节。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段苦难的岁月,他是如何熬过来的。史书再次有记载,已经来到了他27岁时,咸通四年(863年),进入昭义节度使、太原尹幕下任职。

这可以说是唐代版的勤工俭学或实习:得到一个实践机会,处理公文往来和杂务,不是很忙,有微薄的俸禄,如果做得好,可以得到主官的推荐,对科举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乾符五年(878年),年过四十的韦庄赴长安应试,可惜名落孙山。

这时候的大唐已经风雨飘摇。如果你对历史比较熟悉,大概记得黄黄巢起义就是这一年开始的,而早先王仙芝起义更是在875年就已经开始了。

三、陷于战乱

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再次来到长安应举,可惜再次落第。更悲剧的是,这年十二月,黄巢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西蜀。因应举羁留京师的韦庄,亲身经历了可怕的战乱,和弟弟妹妹失散,饥寒交迫,战战兢兢的他一度卧病多日。

直到两年后,才得以离开长安,辗转奔赴洛阳。

而这两年多时间里,黄巢起义军从最初的军纪严明,甚至向贫民散发财物,建大齐政权称帝,到其部众杀人满街,巢不能禁,继而唐军一度攻入长安,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人民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惨重的牺牲。

韦庄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在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在洛阳创作了堪称他平生力作的史诗巨篇《秦妇吟》: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秦妇)之口,描述了社会乱象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

轰轰混混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 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秦妇吟》长诗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韦庄更被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与白居易长恨歌主并称佳话,风靡一时,盛况空前。然而由于政治缘故,这一首鸿篇巨制不仅没有给当时的韦庄带来仕途上任何帮助,反而让许多权贵对他恨之入骨。韦庄本人晚年更是讳言此诗,派人收集此诗抄本,以便销毁,更是给子孙后世留下家训: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北梦琐言》)。

从此,这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更是被认为媲美杜甫三吏三别的名篇渐渐隐入了历史的灰尘之中,宋元明清历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直至近代,《秦妇吟》写本复出于敦煌石窟,才重见天日,使得我们有幸看到。

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大概是《秦妇吟》中最出名的一句了。这句描述黄巢军进入长安后,对部分达官权贵进行的报复杀戮行为,可以说非常形象。而根据新旧唐书记载,黄巢军刚入长安,其实军纪严明,更是晓瑜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还向贫民散发财物。这两句可以说突出描写了起义军只杀戮了权贵,统治者们自然是不希望流传的。

而"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同样触怒了晚唐势力极大的宦官群体。

如果上面这几句,还只是让统治者不爽的话,那下面几句,简直是对他们的诛心了。我们来看看这些’正义之师‘做了些什么?

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黄巢军来劫掠后,家中的粮食和布匹,还能剩下一半,然而当官兵来后,家中是一粒粮米都不剩了。许多人只好逃进深山避难了!

妾身幸得全刀锯 ... 旋梳蝉鬓逐军行 ... 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黄巢常被冠以吃人的恶名。但吃人的真的只有’贼‘吗?

当我们翻到《旧唐书》里记载:时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入,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

明明确确的记载着,冠军搜山抓人,将人卖于贼寇为食!

而这段诗提到的军队,很可能就是大唐将军,时溥、王重荣、杨复光等人,包括后来投降的朱温,当时的军队在讨伐的同时,烧杀抢掠可以说绝不可避免,而后来时溥是平定黄巢起义的功臣,朱温做了皇帝,而韦庄后来投奔的前蜀皇帝王建,当时正是杨复光手下的八都大将之一。

所以,这一切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四、东奔西走

中和三年(883年),韦庄进入镇海军节度使(驻地润州,今镇江)周宝府中任职。之所以来到江南,是因为听说江南的情况较好,自从黄巢军来到中原后,江南倒是比较太平。

就像他在《秦妇吟》末尾所说: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 ...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这其实也是一首干谒诗,用来歌颂江南的统治者周宝的。

他如愿以偿,得以在镇海节度使帐下当幕僚为生,算是过上了一小段难得的安心日子。

但不久奔波又开始了。[前方高能,下面将是一长串,长长长长长的地名...]

光启元年(885年),得知唐僖宗落难,韦庄为赴宝鸡迎驾在衢州居住。次年,出发前往宝鸡,却听闻唐僖宗已到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就尾随前去。此后沿渭、黄河而返,在孟津上岸,计划从许州返回润州,不料七月兵败投降黄巢的秦宗权(记住这个比黄巢还要残暴的人吧...)兵乱许州,只得改道从开封南下润州。

可是这个时候更悲催的消息传来了,润州周宝后院起火,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只好返回孟津。

光启三年(887年)正月,局势稍好,准备返回浙江,不料润州周宝府中再有将领刘浩叛乱,周宝逃往常州。

好吧,润州是回不去了,也罢,韦庄决定向北游历。于是,他开始了南来北往的大乱窜。且看:

51岁,光启三年(887年)正月,从许昌向北,经河清,泌阳,太行山、壶关、林州、辉州、正定、密云、榆关、北京,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经清河、徐州。

52岁,888年,到扬州上岸稍歇,南京小住,然后沿江南下,经当涂、苏州,再南下湖州、富春、桐庐、绍兴、宁波、暨阳(诸暨)、东阳,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小住,然后返回衢州。

53岁,889年,从衢州出发到江西,经信州、饶州、九江、南昌、抚州、宜春、邵阳/娄底交界处、又到耒阳、赣州、西江、建昌..

55岁,891年秋,由建昌(今江西抚州南城县)经信州(上饶)返回衢州。

在这些地方,他要么是暂避一时,要么是投亲访友,总之是一路奔波。说来也是奇迹,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他竟然全身而退。

近十年间,他多半还是在江南行走。江南的风光如画,山水绮丽,成了韦庄人生中重要的历程,大约也改变了他的诗风、词风。

洛阳才子他乡老,他虽到处流窜,最终还是回到浙江,似乎将这里作为了他第二个故乡。好消息是,在长安离散的弟弟妹妹也来到了浙江。从他的诗里,我们大概知道有一个弟弟曾在湖州居住,而在金华住过的大概就更多了,是诸弟。弟妹相逢白刃间,在乱世里,大概没有比一家重逢更幸运的了。

在衢州、婺州(金华)一带,韦庄还有自己的朋友圈。比较著名的大概就是贯休了。贯休是婺州兰溪人,他们应该是早就相识,常有诗歌往来。夏承焘先生曾在《韦端己年谱》猜测韦庄来金华会不会跟他有关。

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

唐代:贯休

昔事堪惆怅,谈玄爱白牛。千场花下醉,一片梦中游。

耕避初平石,烧残沈约楼。无因更重到,且副济川舟。

乌溪江风光

在衢州,他也有李秀才这样的好友。那一日的黄昏,饯别的码埠头,一边是衢江,一边是乌溪江,李秀才吟起了离别的歌,韦庄感动不已,提笔写到:

衢州江上别李秀才

作者:韦庄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五、花甲及第

景福元年(892年)秋,形势终于好转。朝廷传来了明年将要举行科举考试的消息。已经56岁的韦庄,准备再搏一把,他要去长安应试!

他再次开启了暴走模式,从衢州出发,经过信州、鄱阳、九江、黄石、鄂州、夏口、商南,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初抵达了长安。

可现实是残酷的,这次他又又又落榜了。

郁闷不已的他听从了同样是科举困难户的黄滔(晚唐著名诗人,莆田人,895年46岁时中进士,后回乡辅闽国太祖王审知)的建议,动身去河东道找郑尚书,希望得到举荐。出潼关、顺黄河直奔绛州,然后北上平陵,在渡河到绥州(绥德),可惜还是没追上。只得留诗投献:

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

唐代:韦庄

朝朝沈醉引金船,不觉西风满树蝉。

光景暗消银烛下,梦魂长寄玉轮边。

因循每被时流诮,奋发须由国士怜。

明月客肠何处断,绿槐风里独扬鞭。

可见韦庄对进士的执念啊。作为文昌右边相的后人,作为大诗人韦应物的子孙,要是没中进士,那是多丢人啊。他心里一定这样想。

这感天动地的执念,终于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

相比于46岁中进士的孟郊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韦庄似乎要淡定的多,因为我们似乎没看到他专门为这事写过诗、填过词。这为战火,为时局所阻挡的,本能就应属于他的功名,最终还是到来了。

不久,58岁的韦庄被任命为校书郎,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这本是很多新科进士的标配,只是对于年近60的人来说,从事这样的职务,似乎颇有尴尬。还是那个孟郊,他五十一岁通过诠选后,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老大的不乐意,还常常旷工,他的上司只能另请人来帮忙,还给他减薪一半。

但韦庄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默默的干活。

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总是有更多机会被命运垂青的。

六、开国宰相

乾宁三年(896年)春,韦庄被皇帝指派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去调解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之间的恩怨。虽然调解任务失败,王建我行我素,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

但此次入蜀,言语得体,思维敏捷的韦庄却获得了王建的赏识。王建甚至迫切表达了希望招韦庄到自己幕下的愿望。

但老成持重的韦庄没有马上答应,虽然大唐江山风雨飘摇,但他还是想再观望观望。

光化二年(899年),韦庄被升迁为左补阙。

有感于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公,他上书请求追赐一些虽然没有参加或通过科考,但具备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李贺、皇甫松、温庭筠等人进士及第。并从改革科举制度、选材标准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他还和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诗集里还收录了释子诗十家,妇女诗十九家,可以说是首开收僧道及女子诗先例,比如蜀中女神妓薛涛诗,就初见于此书。

可以说为晚唐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宫廷政变的消息传来,宦官囚禁昭宗,并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巍巍大唐,天可汗的子孙,命运尽然掌握在阉人手里,废立不过举手之间,可叹!听到消息的韦庄彻底绝望了,他写道: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 。

他终于下定了投靠王建的决心。大唐王朝已不可保,大概那块偏远之地是自己的最后归宿了吧。

在这乱世里,他觉得保境安民就是最好的立身之本。

成都青羊宫

韦庄入蜀后,先是被任命为掌书记。于是,在任掌书记期间,当时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于是上书王建阐述自己的主张,建议不要使百姓雪上加霜。

《十国春秋》:正当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大部分还是开明的,他们深知要长久的占据一块地方,甚至开国称帝,当然不能杀鸡取卵。王建也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主公,他采纳了韦庄的建议,并就此起用韦庄为起居舍人。这是一个记录国家大事和皇帝所发命令的职务。韦庄从此进入王建的权力中心。

此后,在保境安民、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劝阻了王建以为祖上报仇为名讨伐朱全忠(朱温);二是识破了朱温欲吞并蜀的诡计(梁祖遣使通好,以建为兄。庄得书,笑曰: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

可以说从内、从外,都为王建规划避免了战争波及。所谓保境安民,先发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正是因为有以上的功绩,天祐三年(906年),韦庄被任命为西蜀安抚使。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朱温终于撕下了他‘全忠’的面具,逼迫唐哀帝禅让皇位,建国号梁。

王建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并传檄天下,要联合各藩镇讨伐朱温。但在这个时候,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经营子的一亩三分地,无暇他顾。而朱温称帝不是正好给大家都有了一个称帝的机会吗?

与此同时,两川之地不断有祥瑞出现。你懂得...

韦庄闻讯后,也就顺水推舟,和诸位将领一同劝王建建国称帝。王建在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做足戏码后,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并大封百官、诸子。

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而据《十国春秋》等: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可以说韦庄出力良多。

成都,永陵、王建墓

看着蜀中渐渐走向繁荣安定,韦庄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

暮年的他常常回想起江南,那秀美的江南,便如繁华的大唐,终究是回不去了,也只能在梦里依稀想见。

这蜀地,虽偏居一隅,但总算安定平和,在这乱世里,也足够了。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七、写在后面

韦庄,我们更多关注到的,大概就是他花间派词人的身份,更多读到的也是他情致深婉,言语华美的词章。

如果没有《秦妇吟》的重见天日,我们大概都不知道,他还有现实主义诗人的这重身份。

而我们读韦庄,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文人的这个层面上。

想一想他那传奇的经历,幼年失怙,自学成才,半生奔走避战乱,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年近花甲,很多人已经放弃人生了,他却还能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坚持前去应考,终于得偿所愿。

也正是他的坚持,也终于在晚年迎来事业的巅峰。

他可以骄傲的说,他的人生,是个传奇!

参考资料:

吴任臣《十国春秋》

张唐英 《蜀梼杌》

辛文房《唐才子传》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欧阳修 《新五代史》

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