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单路口西侧,旧刑部街、报子街东口。
一提西单,家喻户晓。西单宽大的十字路口,也是重要交通枢纽。很多人并不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这里还是个丁字路口,朝西向没有大街,只有并行的两条小土街。靠南侧的叫报子街,靠北侧的叫旧刑部街。这两条小土街分别向西穿过南沟沿,直对西城墙。
这个丁字路口街道狭窄,杂乱无章,是老北京典型的三多地区之一,即车(黄包车)多、马多、行人多。在这丁字路口西侧,那两条小土街口之间常聚集着不少等拉客的洋车、马车和小毛驴等,随时可以为行人代步提供方便。
不过这三多无序穿行,时常造成路口拥堵不畅,以至于从天桥开往西直门的红牌有轨电车开到这里时,站着开车的司机走走停停,格外谨慎,脚下还得不停猛踩警示铃,生怕在这里碰上事故而丢掉自己的饭碗,就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
1956年,西单路口西-南向,旧刑部街、报子街东口俯视。
我家就住在这乱哄哄的西单北侧路西的第二条胡同——白庙胡同,因胡同西顶头处有座白色庙宇(关帝庙)而得名。胡同东口距西单丁字路口北进口的那座高大雄伟、饱含沧桑的西单牌楼只有四五十米。
西单的宏庙胡同和白庙胡同里 庙到底指的是什么庙?
把着胡同口南侧是老字号桂香村食品店,北侧是家当时北京少有的铜器铺,平日里几名工人不停地忙着手里的活计,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奏出了一曲音调不同、旋律各异的金钟般的乐章,常年回荡在西单北大街上空。
1961年西单北大街上的公私合营桂香村食品店
铜器铺北隔壁是家门脸儿阔绰的亨得利钟表行,再往北还有义利食品店、西单菜市场、清真寺和一家颜料铺。颜料铺屋檐上悬挂一溜儿五颜六色的小木棒,随风飘荡。
隔着西单北大街,西单商场对面是电话局。当时能装得起电话的人家不多,全北京只有四所小电话局,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城。有个顺口溜,叫南三北四东五西二,说的就是这些电话局的方位和局号,也就是南边的是电话三局,北边是四局,东边五局,西边的是二局。
那时西单除了有红牌有轨电车经过外,白牌有轨电车也走西单——从西单出发,向北经西四到达太平仓站,然后再向东开进狭窄的太平仓胡同,至西黄城根再北折与地安门西大街尽头处相接后再向东至地安门、鼓楼、交道口、北新桥、东四、东单、天安门、返回西单。
1953年,西单路口东南向,可见有轨电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人虽然不识字,但会辨识颜色,于是有轨电车在线路识别的设计上很务实,以电车脑门儿上顶着的长方形铁牌的颜色来标明线路。
当时全北京有轨电车除红、白牌线路外,还有黄、蓝、绿牌三条线——五条线路两条走西单,从中不难看出西单的繁华。
1954年,西单路口东向。
西单北大街路西第三条胡同叫舍饭寺,文革时改叫民丰胡同。老人们讲,原来胡同西头有个寺庙,寺里的住持乐善好施,也因此成就了这条胡同的名称。现在西单北大街路西的这三条胡同都没有了,那片地儿被拓宽的长安街和西单西北角中国银行那巨大的建筑占据了。
消失在西单的舍饭寺胡同
西单北大街东侧第四条胡同叫石虎胡同,胡同东口靠东墙处有尊面向胡同口的青石老虎蹲卧在一个长方形青石台子上,胡同名字的由来,就是这石虎的传说。后来我家从白庙胡同搬至西单商场后边宽街住时,离这尊石虎很近,经常骑上石虎玩耍。
西单北大街东侧,原有头条、二条两条胡同,在这两条胡同西口中部的位置上,过去有一家当时在京城很有名气的商铺——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绸缎庄。到这里来买东西的不少属于上层人士,是坐小轿车来的,专门来这里选购高档衣料。这些人的出现,与西单一带的平民百姓形成了强烈反差。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头条胡同和东二条、西二条
现在西单北大街的头条、二条这两条胡同都没有了,这块地方已被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起的西单广场替代了。这两条胡同和它们两侧的一片老式平房,被改造成地面是大众休闲娱乐的广场、地下是三层现代化的商业城(如今已改作绿地),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一大进步。
原来西单北大街路东的头条、二条,武功卫胡同、石虎胡同、堂子胡同这五条胡同东口,是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给串连起来的。这条胡同叫横二条,南起西长安街,北与宽街南口相接。胡同里的房子都是些北京传统的古老平房,住户绝大多数也是平民百姓。
西单横二条 原来是京城最火小吃街?
小时候,站在家门口经常能见到慢悠悠的马车和一串串驮着满麻袋门头沟块煤的骆驼队,宽街西侧是一串的豆腐坊、杂货铺等矮旧平房。
现如今,南段的横二条和北段的宽街连在了一起并加以扩宽,这里也变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了,繁华程度直追西单北大街。
从儿时的旧西单想到今日的新西单,从过去的有轨电车想到今日的地铁……西单的变化,翻天覆地。
在您的印象中,西单是什么样的?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原题《西单过去是条丁字路》,作者赵树琦。
老北京胡同里的门联越来越少了
西单堂子胡同 是怎么从花街柳巷变成城中闹市的?
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