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渝地区构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体系的思考
俞浪浪
●观点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打造技能人才协同培育体系,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体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成渝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地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现状
一是交流平台机制建设协同发力。技能人才领域的合作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行政区域协同、行业部门合作、学校企业联动和毗邻区域互融。聚焦到行业部门合作,主要是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和平台,协作推进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二是巴蜀工匠共育行动开端良好。重庆、四川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育,分别提出巴渝工匠技能四川行动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两地合作开展巴蜀工匠共育行动,形成以赛、会、展、区为载体的协同培养体系。
三是共同打造人才高地初见成效。协同完善政策机制,共同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工作合力。两地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青年人才荟萃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加大川渝通办力度,促进高技能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
成渝地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发展困局
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地方行政壁垒、职业教育观念改变困难等因素,成渝地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还面临一些制约瓶颈。
首先,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高,技能人才结构和急需紧缺需求具有一定同质化倾向。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的相似性,成渝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区域要素流动趋同,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导致经济体系一段时间内竞争大于合作。
其次,地方行政壁垒依然存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政策体系未完全打通。成渝两地建立了多层次互动协调机制,推进一系列职业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开通了大批川渝通办事项,但是很多行政法规、专项政策出台时间、制定背景、引导功效不尽相同,地方保护、条块分割和利益壁垒依然存在,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相关政策缺乏一致性。
第三,职业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从成渝地区内部看,重庆市、四川省职业院校总量700余所,在校生超过290万人,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是可观的,但院校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错配,导致技能人才的流失和脱实向虚。
构建技能人才协同培育体系的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跨区域协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壁垒。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深化交流合作机制,提升交流合作能级。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联合制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服务、激励、流动、使用等配套政策。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专业技术人才在两地流动过程中的职称晋升、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推动空间融合,鼓励毗邻区域一体化先行先试。推动毗邻区域一体化合作消减同质竞争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带动区域城市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流通,积极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
第三,构建职教生态,打造职业教育改革协同示范区。联合成渝两地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职业教育联盟,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共建一批特色院校和专业集群,共同落地一批职业教育基地,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生态,推进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链、技术链和经济链深度耦合。
第四,弘扬工匠精神,共同培育评选一批巴蜀工匠。进一步加强正面宣传,共同挖掘宣传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建立巴蜀工匠定期评选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普融通发展,引导建设技能型社会。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委组织部)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