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其道的意思(各行其道的意思解释)

夜行书生 156 次浏览

昨天学习了毛嘉陵老师的文章《中医药文化核心引领传承创新》,其中讲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层次。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如何传承,根据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的认识,将传承分为三大层次。

初级层次——医术的传承。这是必备的技能,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行为准则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掌握、方药的研制与灵活应用、临床经验的积累等。

中级层次——医意的养成。这是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思维模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顿悟等思维训练和养成。

高级层次——医道的领悟。这是能否成为大医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思想价值观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品行修养、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和言行实践。只有通过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最终实现济世救人、慈善积德的最高目标的医生,才能真正达到孙思邈提出的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

这几个层次看了之后,发觉至今的很多医生可能都在初级层次,然后过了一生。做医生难,难在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和积累,所以一个医生穷其一生,可能在医学的海洋中还遨游不得,转过圈来发现自己不过还在港口的码头边上。

中医的层次感

学中医也是这样,对于中医的层次感,向来是不好分化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日常遇到不少中医的大专家大学者,发现突出的问题,越是有水平的专家越是谦虚谨慎,把自己包装的像个小学生一样,而其他有一些人则不然,并不见多高的经历资料,但是说起来都是夸夸而谈,来自天下第一。所以我这人就有看人的个人体会:但凡把别人特别是行业内认可的专家学者贬得一文不值的人,不可信。

虽然他也有水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没有修养;没有修养就是有水平,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喜欢一种人,医术水平一般,但是为人很谦逊,他知道自己的水平,知道自己能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样的人值得尊重。而夸口的人,我觉得是没有层次的,也是较低水平的。

但日常中会发现,很多低水平的夸口者大行其道,遇到了几个人在操场里转圈圈,当停下来说话的时候,没想到遇到了一个神医,当别人说起来疾病的时候,他都会,而且很有保证的样子,这样的人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好感,经常的发现这样的问题,当医生在现实中生存的时候,往往单靠技术是不行的,有时候就需要一些包装,这个包装就是要让自己低水平的变得高水平,高水平的变得天下第一,这样的味道闻起来也是是醋味,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不会这么做。

因此我觉得天下的中医基本上可以分出几个层次,至今的大医我觉得是没有的,这倒不是说很多名老中医水平不够医德不好,而是为这些前辈们留足谦虚的空间。

这样的层次按照高中低的模式可以分为:

一级:熟读经典,精通理论,技术一流,口碑很好。

当前国医大师的水平,特备是前三界我觉得是靠谱的,在历史上应该有这样一群德艺双馨者的位置。

二级:熟练经典,理论纯熟,技术一流,口碑好。

这似乎和第一个层次没有区别,但是有了顶尖水平之后,后边只能逊一色。这就好比打牌,别人是大王,你是小王。

三级:熟悉经典理论,技术一般,口碑很好。

这样的医生一般落在口碑上,口碑好的人一般很容易因为道德品质掩盖医术不足的弊端,实际上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就是这样的医生。病没有看好,但是看病心情好,而且医生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四级:中医理论扎实,技术很好,口碑一般。

五级:理论一般、技术一般、口碑一般。

七级:理论不行、技术还可、口碑一般。

八级:理论不行、技术不行、口碑很差。

如果细分可以分出很多的级别,中间最核心的就是理论修养、技术水平、道德品质,这是名医的基本素质,但是名医的形成很多时候还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或者时势造英雄。这样的医生医术医德基本上都是上乘的,加上对社会的责任感,往往是赢得尊重的大医。

医生的层次感

在中医圈内,可以自由的分出许多等级,可以对号入座,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水平,但是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独一份的存在,中医说自己好不行,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同行的认可、界外的认可。就如我们这一段时间很多人的评论和争议,中医界都认为自己做的很好,是疫情防控的大功臣,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给予了支持和报道,高度的肯定。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发现这只是行业内部的声音多一些,在界外在国外并没有多少的声音。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医的所谓层次还是局限于圈内,要想得到社会的整体认可,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中医内部的甲乙丙丁牌子和级别,在社会上可能并不是如此,这就需要理性的看到中医的进和退。

对于医生的层次,现在流行专家,按照国家的职称制度基本上都是专家层次的排序,这样的情况下医生的视野其实是越高级越高端越狭窄的,比如一些靠论文和著作获得头衔的专家学者,其可能只是医学一个领域的专家,脱离了这个领域可能就不会看病了。那么遮掩的专家水平高还是不高呢?

但,这样的人被定义为人才,甚至是高端的人才。这是一个评价机制的问题,在这样的层次上讲,就很难分出伯仲。比如一个村医可能十分的擅长治疗农村的常见病,看好很多人,但是在医术上他并不会心脏搭桥,也不会肺脏移植,但并不影响他的医术肯定。不过,这只是群众的观点。

如果用大众的眼光评判医生水平,那就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比如一个心脏急症病人,在死亡线挣扎过后,被医生放了支架好了,这样的医生就是恩人,在病人心中就是最好的医生。救人救命,没有比这更大的恩情。

所以,世界上很多名医大家会发现一般都出现在急症、心脏、脑病这样的地方,因为对于人来讲一个慢性疾病看好了感觉是轻浅的,很多病人看过医生可能连医生名字都记不住,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怎么评价标准呢?在这方面还是要归于临床的实际来判断。到了这里还是要归于医术、医德,其他的元素就是科学研究的身份感,这方面如今成了很多病人选择的依据。毕竟对于病人来讲,在选医生时候依据什么呢?你说医术好,但是可能职称或者社会影响力不足;你说社会价值高、职称高,但是医术一般,这个时候病人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后者,为什么呢?显而易见的道理,这样的机制更容易评判。

这就很容易引申出新的问题,对于医生究竟该评价什么?我们习惯于过去赤脚医生时代的模式,医生更多的是从事临床,看好病,然后回去干其他的事情,那个时候搞研究的氛围不浓郁,如果能写几篇论文或者出几本著作,后来基本上就成了大学者了。而很多碌碌无为,虽然看了很多病但是并没有任何的痕迹,这样的人最后都被历史淹没了。

因此,回归到一种新的评价机制当中,医生已经不但但是看病的主体存在,还有很多需要教学与科研的配合支持,而当前大型医院医生没有这样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发展无望。在这样的指标下,怎么去产生名医呢?

位置决定着方向

因此,对于医生的层次来讲,中医真的更容易从宏观上分出来,因为很多中医大家都是看杂病的行家,这样的经验积累,会使自己变得异常丰富,同时加上医德的高尚,很容易在同行之内被誉为名家。而西医医生显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过分的专科化,只能在狭窄的专业圈内得到认可,而社会大众可能并没有印象。

而对于医生个体而言,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层次呢?这就是自己定位的问题。比如一些人生来就适合做高精尖的技术,那么一味地学习下来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和最高水平者,虽然他在整个社会层面并没有影响力。这就是学术的特点,越是研究的深刻,就会越来越聚焦一个问题,搞定一个问题而且是最核心的问题,往往能够推动医学的前进。

这就是麻沸散的故事,我们现在还在为过去医学的成就而自豪,知道在东汉时期就可以通过华佗的麻沸散而做手术,这自然是好,不过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任何的方药。后来我们试探了针灸麻醉、草药麻醉基本上在这么多年没有推广开来。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因为没有精准的去继续做一些事情,而回顾一些西方的科学家则往往能够从大而小,然后聚焦一点发现了问题。历史上我们可能无数次的看到青霉,但是视而不见的多,以为坏了的多;历史上我们可能无数次的看到黄花蒿而当做了杂草,烧了,但没有想到其中有巨大能量的青蒿素。对于中医而言,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可是我们习惯的只是当一名医生,而没有想发到从中间进行科学研究。

历史总是再重复,今天医术很好的医生,如果没有著作论文,可能再高水平也会在历史上消失,从汉代我们记住了张仲景华佗,而同时代的名医可能有很多很多,但历史最终选择把张仲景当做了医圣,因为他有《伤寒杂病论》的著作。

位置决定着自己的选择,因此在讨论医生层次的时候就不能依据自己的位置去评判别人。当前中医、西医、中西医的发展各有很多的道路在进行探索,这中间都有人因为自己位置的需要而进行研究,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够因为自己是西医就觉得中医搞得不对,觉得自己是中医就觉得中西医结合就是胡闹,道路千条,各行其道。在各自选择不同道路上,各自走好,这才是医学的追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分工,身兼数能的时代逐渐远离。这就如过去的工程师,自己建造房子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这就可以了。今天不行,单纯的装修房子就需要很多的人在配合,这就是新的社会。过去的中医可以自己采摘中药,加工炮制,今天已经确实难了,怎么办?也不能总是哀怨医药公司送来的药不好吧?也不能哀怨今天的病人为什么知道的那么多呢?时代在变,各有各自的道路,才是正常的发展逻辑。

而今天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中医,正是在开枝散叶的发展中医,也许历史认定一些不是,一些是,甚至一些人是走错了路,但人类的长河中,在中医的发展中必须容留人们去进行不同的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找寻新的东西。一切只能留给实践来检验,留给后来的时间来验证,今天的人努力就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