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蓝的功效与作用(菘蓝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夜行书生 135 次浏览

•植物中药同体异用者,即多部位入药者,相互间功效差异明显、归类有变。有些功效及应用范畴大致相近,只是作用力度有所差异;有些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用差异明显;还有因成熟程度、炮制前后而功效出现差异者。

•同体异用与药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摘时间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关。现代植物学将植物器官分为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两类,或许对理解中药同体异用有所裨益。

众所周知,植物药是中药大家庭的主体成员。许多植物的药用常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一药多能(或称一体多用),即每味药具有多个功效;二是同体异用(或称同源异效同株异功),即多部位入药者,相互间功效差异明显、归类有变。兹对同体异用现象加以梳理分析,以助临床选用。

同体异用之例

总体而言,来源于同一植株的药物,不同部位入药的疗效或不尽相同,但功效及应用范畴大致相近,只是作用力度有所差异。如人参与人参叶分别为五加科人参的根与叶,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参叶则可补气益肺、祛暑生津;杜仲与杜仲叶分别为杜仲树的树皮与叶,虽有甘温与辛温的不同,但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大青叶与板蓝根分别为十字花科菘蓝的叶与根,均擅清热解毒;合欢皮、合欢花分别为豆科植物合欢树的皮与花,同属养心安神药。当归、当归头、当归尾分别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根头部及侧根,当归能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当归头偏于补血,当归尾则强于活血止痛。

另有一些虽为同体同源,却因入药部位不同而效用差异明显者,兹举例如下:

麻黄、麻黄根麻黄取其草质茎,属于辛温解表药,能发汗散寒,用于风寒表证;而麻黄根则用其根或根茎,属于固表止汗药,用于自汗、盗汗。

枸杞子、地骨皮分别为茄科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与其根皮。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地骨皮则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侧柏叶、柏子仁分别为柏科侧柏的嫩枝叶及成熟种仁。侧柏叶能凉血止血,柏子仁则可养心安神、润肠。

皂荚、皂刺分别为豆科落中乔木皂荚树的果实与棘刺。二者均可祛风杀虫,皂荚能祛顽痰、通窍开闭,皂刺则能消肿排脓。

何首乌、夜交藤分别为蓼科何首乌的块根及藤茎。何首乌生用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制用能补益精血、固肾乌须;夜交藤则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瓜蒌、天花粉、瓜蒌皮分别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成熟果实、根及果皮。瓜蒌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功,天花粉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之效,瓜蒌皮则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之用。

紫苏、苏叶、苏子、苏梗均来源于唇形科皱紫苏。茎、叶同用者称紫苏,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果实称紫苏子,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其茎称苏梗,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姜黄、郁金、莪术均来源于姜科植物。其中姜黄为其根茎,辛、苦而温,入肝、脾经,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郁金则为温郁金、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而寒,入肝、胆、心经,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莪术为温郁金及莪术的根茎,辛、苦而温,归肝、脾经,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桑白皮、桑枝、桑叶、桑椹分别来源于桑科乔木桑树的根皮、茎枝、叶片及成熟果实。桑白皮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枝能通经络、祛风湿,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桑椹则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莲子、莲子心、荷叶、藕节均来源于睡莲科植物莲。其成熟种子称莲子,能补脾止泻、涩精止带、养心安神;其成熟果实内的绿色胚芽称莲子心,能清心安神、涩精止血;其叶称荷叶,能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其根茎节部称藕节,能收敛止血。

芸香科常绿乔木橘类可谓一身皆药。橘皮系成熟果实之果皮,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橘核为果实之核仁,能理气散寒;橘为成熟果实,能开胃理气、润肺止渴、醒酒除烦;橘叶能疏肝理气、止咳化痰、利尿消肿、杀虫;橘白系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能和胃化浊;橘红系多种橘类的果皮外层红色部分,能消痰散结、祛风通络、理气宽胸;橘络为果皮内层的筋络,能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橘根为其根茎,能降气止痛、散寒除湿;橘红珠系指未成熟细小果实,能健脾消食、清胃止渴、活血除癥。

其他尚有同一部位因成熟程度、炮制前后而功效出现差异者。如枳实与枳壳,分别为芸香科酸橙的幼果及未成熟果实,枳实气锐力猛,沉降下行,善破气攻实,可化痰散痞;枳壳则力缓而长于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青皮与陈皮,分别为芸香科乔木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皮及成熟果皮,青皮入肝、胆、胃经,能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陈皮则入脾、肺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又如地黄为玄参科地黄的块根,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而经九蒸九晒后的熟地黄,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还有甘草与炙甘草,红芪与炙红芪、黄芪、炙黄芪,也均因炮制而功效生变。

同体异用之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作为药用的植物也与人一样,其生于天地之间,禀阴阳之气,采日月之华,循生长化收藏之序,最终成为有别于他的万物之一,并在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维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植物入药,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具有偏性。如《景岳全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亦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二是具有药力专注处。《本草问答》言:药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节、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其用不同……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二者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对人体之利弊,弊大于利者不宜入药。

先民在长期实践中,通过无意的尝与有意的试,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治疗作用,并在取类比象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随着经验的积累与认识的深入,还总结出植物的药用部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规律,即上部的花、叶、果实,多可疗人头部、咽喉之疾;中间的枝、茎,多可疗胸、心、肺之疾;下部的根、块根,多可疗人下部及肝、肾之疾。

至于药物的同体异用,先贤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大都认为与药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采摘时间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关。如麻黄与麻黄根,《本草正义》言: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在,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再如枸杞与地骨皮,《本草纲目》言: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又如瓜蒌类药,《本草新编》言:瓜蒌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为瓜蒌之根,子悬于天下,而性实顾根,故趋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实恋子,故育于上者自缓。缓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别于此。

现代植物学认为,植物一般具有六大器官,分为两类,一类是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职司吸收、运输养分以利生长;一类是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种子,职司通过有性生殖以传播后代。由于每个器官各有职能,自然在生长过程中也各有所需,各有特点。依此而言,或许对认识理解中药的同体异用现象有所裨益。

观察自然界瓜甜蒂苦的现象,《墨子》感言曰: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许多文人也为此感慨,如东汉无名氏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南宋杨泽民《扫花游》中的事没双全,自古瓜甜蒂苦等。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客观而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眼中的自然界还有许多神奇之处,以致不时慨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对中药的认知也是这样,尽管近些年利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对中药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包括结构鉴定、含量测定、药理毒理性质、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并取得很多进展,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待于破解,对同体异效仍不知其所以然,对中药的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更是有诸多未解之谜。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