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是哪一年(1977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夜行书生 155 次浏览

前段日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一台热播,电视剧第7集中,有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向邓小平慷慨陈词,建议恢复高考的镜头。

在影视剧中,查全性说现在全国的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很大问题,只有恢复高考,并对基础招生工作做出全面的改革,国家的教育工作才能有序恢复,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查全性的话引得在场教授的一致赞同,大家纷纷向邓小平副主席建议恢复高考。

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

最终,1977年冬,我国举行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冬季高考,那也是文革结束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笔者的步伐,带着自己高考的记忆,回顾那些激荡年华的青春岁月,走进恢复高考的历史现场。

一、刻不容缓:查全性建议恢复高考

1977年,邓小平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主管科技和教育领域的重大事务。

邓小平像

7月,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召开一次有关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座谈会,希望找一些敢说真话、不乱扣帽子、有自己想法和见解、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建树,并且与四人帮团体没有牵连的教学人员参加这次座谈会。

武汉大学52岁的化学系副教授査全性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8月1日,査全性乘飞机来到了北京,同其他与会者一起被安排在北京饭店的一座老楼上住下。

8月4日,邓小平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主持召开本次工作座谈会,参会人员有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吴文俊、童第周、于光远等多位著名科学家以及教育部门的负责人。

邹承鲁院士

会议一共召开了5天。前两天,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风波刚刚过去,知识分子们大多都心惊胆战,不敢说敏感的问题,所以他们讨论的都是专业上的问题,査全性头两天基本上没有发言,都只是听大家说话。

8月6日下午,会议来到焦灼的时刻。其中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大学的学生文化素质实在太差,很多学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而且还得补习中学的课程,根本不够全国一流大学的办学质量。

邓小平听到这样的话,气愤地插话说,现在的清华大学不能叫清华大学,而应该叫清华中学,或者清华小学!

査全性提倡恢复高考报道

查全性感同身受,受会议气氛影响,他激动地站起来,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

查全性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

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长叹了一口气,又探出了半个身子,示意査全性继续往下说,不要介意他人的看法。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斥当时招生制度的几大弊端:埋没人才、助长不正之风及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等。

对此,他又提出了相对应的三条建议。一是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

《一次促成高考恢复的座谈会》报道

二是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儿。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是要真正做到让广大青年有机会自愿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上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査全性的话引起了在座专家学者的感同身受。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前送到了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今年的招生依旧会沿用老办法,不会有什么改变。

武汉大学查全性楼

邓小平听完査全性的话,向他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周,问大家对这件事情的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都表示赞同査全性的意见,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补充他的发言。

看到大家对查全性意见的响应,邓小平转头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招生文件都定了,今年改是不是来不及了?

查全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也要改啊,不然又要招20多万不合格的,浪费可就大了。

刘西尧也回答,还来得及。

当今高考

听到大家的回复,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道: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当场拍板的这个决定赢得了全场的热烈鼓掌,很多学者热泪盈眶。8月13日,教育部主持召开了1977年的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

座谈会结束后,查全性回到学校,向学校传达了座谈会的情况,也向家人说了在会上发言的事儿。大儿子担心地说:假如再搞反右,你肯定就是头号大右派了。但是,重大的转折终于真正发生了。

《人民日报》上恢复高考的报道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1977年冬,我国举行了唯一一次冬季高考,570万学生报名,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等地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

查全性的大儿子和女儿也参加了冬季高考,一个考上了武汉大学物理系,一个考上了同校化学系。两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出国深造,查全性曾说:我那次发言,也使我子女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

恢复高考的考场

以上便是查全性在会议上建议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全过程,那么第一届高考究竟是怎样的态势呢?请您接着往下看。

二、空前绝后: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公布,对于许多知识青年来说,无疑是平地里的一声惊雷。经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意味着自己的命运开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年10月到12月中旬,所有准备高考的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莫名兴奋的情绪,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准备同时参加高考的家庭更是不用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体民众都在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情,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恢复高考所牵动。

恢复高考后学子们的喜悦心情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真正恢复高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考上,所以每一个毕业班的孩子都在拼命准备。大家认真地上辅导课,耐心地请教老师,认真地看参考资料。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成为当届考生的备考宝典。

值得注意的是,中断11年的高考是从66届到77届12个年级的学生一起竞争,如果加上当时允许部分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参加高考,那么实际上77年是有13个年级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场的,所以说,1977年的高考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

恢复高考后工农兵们上街游行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参与考试的人,年龄差距很大,不仅有许多兄弟、姐妹同考的情况,还有叔侄、师生、夫妻一同参与考试。

77年的民风淳朴,考场内很少有人想作弊。当年在吉林监考的老师裴先生说:当时没有一个打小抄的。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一个说话的,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了考场。

在中国高考史上,1977年的高考有几点是独一无二的:

一是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起初,国家预计报考者可能达到二千多万,原定招生计划是二十万人,录取率是百分之一。后来,由于感觉本次招生的录取率实在太低,邓小平提议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最后录取了272971人,按照考生比例算是二十一比一,录取率为百分之四点八,即使如此,这也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一届录取率。

1977年高考报名盛况

二是有的地方选取了省区当中的一个县,举办了恢复高考的试点工作。这是由于在高考中断多年之后,全体学生对于高考是十分陌生的,如果能选取一个试点提前进行试验,便可以让全省在正式高考时进行借鉴,高考也能考得更加流畅,最后选取的试点是广西的百色等地,这也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的一次试点先行。

三是评卷权掌握在各地区而非各省手中。以往高考的评卷都是全省统一的,但是1977年的高考,由于时间来不及,都是由各地区组织评卷工作的。也就是说,考试是由省市统一组织的,但阅卷是由各地区独立进行的。

恢复高考英语北京卷

四是各省考试时间不一。由于是临时决定,所以本届高考的准备工作十分紧张,各省市都十分仓促地安排命题、印制试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各省市准备的进程不一致,所以考试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多数还是在12月中旬。如北京是在12月—11日,上海为12月11—12日,福建是12月16—17日,黑龙江则是12月17—18日。

五是冬季考试、春季入学。这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所以将入学安排在春季而非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秋季。文件中虽然规定1977年的新生于明年2月底以前入学。但大多数省市都未能按照这一计划完成高考的录取工作,结果大多数高校实际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学。

恢复高考考场

六是录取结束后临时决定扩招,匆忙复办了许多专科学校,并开始招收走读生。1977年的扩招十分匆忙,以至于许多大学生没有校舍,甚至借用小学的教室来上课。二三十岁的青年大学生,使用低矮的小学课桌椅听课,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少有的奇观。

凡是参加过那场考试的人,都是一个新开端的见证者。有的当年考生回忆说:高考重新给了一代人竞争的机会,它是我们国家恢复竞争活力的源头,我们77级高考人和时代的脉搏在一起,构成她坚韧有力的律动。

1977年高考准考证

虽然在这场考试中,大多数人注定会是失败者,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考试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试本身就是已经被时代遗忘十年的他们的补偿了,能够得到这个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已经足以让他们对于新时代感激不尽了。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为只有一个月的备考时间,许多报考生都十分犹豫、徘徊,甚至在数学科目开考后就选择放弃,能够在最后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通常都是原有基础好,或者较有毅力的人。

文革期间能够坚持读书的,不是最聪明的人,更多的是喜欢读书,并且有坚定信念的人。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在那一年体现得相当明显。

高考考上后的大学生刻苦读书

77年参与高考的学生大多数是参与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经历过磨炼的他们大多认识到历史给了他们格外好的机遇,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特殊时期形成的顽强拼搏、刻苦向上的精神影响了他们一生。

于是,在经历了大学的滋养后,他们大多选择报效国家,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填补了当时百废待兴时巨大的人才空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现任外交部部长王毅都曾经参加过77年的那一次高考。

以上便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实状况,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一次恢复高考的考后风波,您请接着往下看。

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外交部长王毅

三、考后风波:关于招生会议

恢复高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震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界。1978年5月的全国高考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称恢复高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愿望,体现了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

5月24日,《人民日报》评述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出现的一些对恢复高考有不同看法的观点时说:上面这些错误观点,从根本上说,就是离开了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离开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就不能正确理解新的招生制度。

恢复高考的决策实际上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个冲击、一个否定,势必引起各条战线的一系列反响,这样,两种思想的交锋就在所难免了。交锋发生在1978年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宣传画

这次提出问题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一些省教育局出席会议的代表们,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有关高考到底选拔出了什么样的人才的。

其实远在这次会议之前,就有种种非议的说法出现,说这是丢掉四人帮的一套,又捡起刘少奇的一套,现在搞得一系列改革,不是教育革命,而是复旧。

还有相当一些干部对恢复高考有抵制,甚至散布一些反对言论,他们在招生会议上主要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他们认为新制度中政审主要是看本人表现,是违背了阶级路线,是忘了‘有成分论’是前提,然后才是‘不唯成分论’,结果造成剥削家庭出身倒成了优越条件,排斥了工农子女。

工农子女

新制度中的择优录取,是复活高指挥棒,复活智育第一和分数挂帅,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警告:要吸取28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恢复过去的也不对,择优,不光是分数择优,政治上也要择优。

对1977年招生工作的总体评价是:卡了贫下中农,丢了多数劳动人民,工农成分降低了,屁股没有坐在劳动人民的一边。

对于第一个问题,会议予以驳斥,认为这是坚持四人帮的帮记政审标准,干部和知识分子都是劳动者,不应该划在工农群众之外;录取少量剥削家庭子女,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工农子弟们

对于第二个问题,会议反驳说,这是把文化择优与政治择优对立起来,那些在文化专制主义时代坚持学习的青年,考出优异成绩,正是又红又专的表现。这样录取的新生质量怎样呢?会议列举24个省、市统计材料,新生中党团员占百分之七十一点九,以此证明绝大多数被录取者政治上是好的。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1977年招生工作的整体评价,会议也列举统计数字,以说明新的招生制度切实保证了工人、贫下中农享受教育的优先权,正确体现了党的阶级路线。据24个省、市统计,1977年招收的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占新生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七点四。中国科技大学招738人。百分之九十九来自劳动人民家庭。上海交大招了1058人,剥削家庭的只占百分之零点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议期间,教育部负责人于5月11日对新华社记者公开发表讲话,对1977年招生成绩进行肯定,对于择优录取是扩大三大差别的观点反驳说:人民上大学的权利是平等的,历史造成的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别是客观存在,要缩小这个差别,只能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上做文章,而不能从改变择优录取上找差距。

5月24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发表记者述评,《人民日报》同时配发一条新华社电讯,报道一个省委书记批评去年招生时散布反对言论的人是坚持四人帮一套。

《中国为什么需要平等的大学制度》

《光明日报》的述评说:某些人对我们的指责,用语毫不含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十分鲜明,甚至对向考生公布考分这样一个发扬民主、深得人心的办法,也表示反对......要说这些人也是‘心有余悸’,就不对了,应该说他们是‘心有余毒’。

6月,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展开,全国人民对会议上的反对观点又进行了继续批判。安徽省于6月5日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全国教育会议精神。江苏省、河北省也相继召开会议,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了再次讨论和批判。

刻苦读书的学生们

7月11日,《人民日报》以《安徽省教育工作会议开得有力》为题发表会议报道,9月,《人民教育》也发表安徽省教育局理论组的文章,题为《评今春在招生问题上泛起的反动思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之后,《人民教育》于1979年1月发表一篇《择优录取与阶级路线》的文章,文章说:学校的阶级性质由政权性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决定,无须用学生出身比例来证明‘择优录取’的阶级性质,择优录取本身就体现了政治标准:(1)不是看出身而是看本人的政治表现;(2)政治表现是基本政治立场与业务成绩的统一,而不是看空头政治。

圆梦高考

最终,在党中央的强烈反馈下,对1977年高考招生的争论基本结束,也开启了新一届招生工作的序章,中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从此稳步前进,走向光明。

你对1977年高考还有什么特别想要了解的问题?对恢复高考这件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有怎样精彩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笔者和各位读者进行讨论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