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莒南怎么读

夜行书生 145 次浏览

传习录明解群20160102课中记录

《传习录》明解(第11条)——儒家政治实践哲学当以心学为本

时间:2016年01月02日21:00——22:00

学习内容: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1。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2?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

爱曰:著述即于道有所发明;拟经,似徒拟其迹,恐于道无补。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譊譊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3,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4,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5,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6,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旧;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7,如书弒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弒君’,即弒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试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8。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9,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0,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11。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

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 其道则一。孔子于尧舜,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略也。

又曰:专事无爲,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注释】 1文中子:隋代王通(584-617),字仲淹,山西龙门人,仿孔子作《六经》,死后门人謚曰文中子。韩退之:名愈(768-824),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文人,死后謚文,故称文公,因其先居昌黎(今河北易县),追封为昌黎伯,故称韩昌黎。精通六经、百家,文章尤著名,排斥佛老,提倡儒家道统说。2拟经:仿效《春秋》作《元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朱彝尊(1629-1709)《经义考》引司马光(1019-1086)《补传》曰:《礼论》二十二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今皆散佚,《中说》尚存。后世之学者多讥其好名自大。3《连山》、《归藏》: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传说《连山》为夏《易》,《归藏》为殷《易》。4赞《易》:赞,明也,传说周文王(约前1171-前1122)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于每卦作卦辞。卦之每爻,传说周公(约前1100)作爻辞。孔子作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挂传、序卦传、雑卦传,共称十翼。5《典》、《谟》:指《书经》首数篇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等。二南:《诗经》首二辑之《周南》、《召南》。《九丘》、《八索》:传说古书名。6作《春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7语出《二程遗书》第十五卷。8语出《论语·阳货》第十九章。9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10语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五章。11语出《孟子·尽心》(下)第三章。《武城》:《周书》篇名好,记载武王伐纣之事。策:竹简。

【译文】 徐爱问文中子、韩退之学问怎样?

阳明回答:退之是文人之豪杰,文中子是贤儒。后人只是从因为文辞的缘故,就推尊退之,其实退之比文中子差远了。

徐爱又问:那为什么会有拟经之失误呢?

阳明回答:拟经恐怕也不是都错。你且说后世儒者著述是为了什么?

徐爱说:世儒著述,固然不能没有求名的意思,然都是期望以明道的。拟经恐怕是全是为好名。

阳明说:著述以明道,那是效法什么呢?

徐爱说:孔子删述六经,就是求明道的。

阳明说:然而拟经就不是效法孔子吗?

徐爱说:著述是求明道,但拟经却似只是模仿其形迹,无补于道。

阳明说:你所说明道是指返璞归真,而见诸行事之实际呢,还是指美化其言辞,只在在世上说话?天下之大乱,正是由于文胜而实衰。如使道显明于天下,则六经也不必删述。删述六经,是孔子不得已而为的。自伏羲画八卦,到文王、周公,其间说《易》,有《连山》、《归藏》。《书》、《诗》、《礼》、《乐》都是如此。《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后,如《八丘》、《九索》,一切淫逸放荡的言词,不知有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到此也是数不胜数。孔子都删除而述正,然后其说才开始废除。如《书》、《诗》、《礼》、《乐》,孔子哪有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都是后儒附会而成,已经不是孔子之旧貌。至于《春秋》,虽说是孔子之创作,其实是鲁国之史的旧文,而所谓笔者,是写其旧文,所谓削者,是削减其旧文,是有减而无增。孔子之所以删述六经,正是恐繁文之乱天下,只是简略唯恐不得,目的是使天下务实而去繁文,不是以文教育天下。春秋以后,繁文日盛,天下更乱。秦始皇焚书,固然是出于其私意,不应焚六经。若是当时志于明道,对于反经无理的说法,尽可以焚,不是正暗合孔子删述六经之意吗?自秦汉以后,文又日盛,若是尽去,恐是不能,只好取法孔子,录其靠近对的而表彰,则悖乱之说也会渐渐废除。不知当时文中子拟经是何用意?我却深有采取之意,认为即便是圣人复起,也不会改变。天下之所以不能治理,只是因为文盛而实衰。人人出已见,猎取新奇,以炫目获取声誉,只是扰乱天下之聪明,混乱天下之耳目,从而使得天下纷纷然从事于修饰文词,以获取声名,而不知有敦本尚实之学,返璞归真之举动。这些都是著述有以引发的。

徐爱说:著述也有不可或缺的,比如《春秋》这部经,如果没有《左传》,恐怕也很难明白。

阳明说:《春秋》必须由《传》才能明白,真是歇后语而已。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难懂之词呢?《左传》多是鲁史旧文,如果《春秋》必待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呢?

徐爱说:伊川也说过‘传是案,经是断’,如写弒某君,攻伐某国,若是不说明这些事,恐怕是很难下判断。

阳明说:伊川此说,恐怕也是因袭世儒之说,没有了解圣人作经的真实用意。如写弒某君,即弒君便是罪了,何须再问弒君之详情?征伐须自天子发出,书发国,便知发国即是罪,何须再问伐国之详情?圣人删除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事,则常说的,或是因人发问,各随分量而说,也是不肯多说,恐怕人在言语上求,所以孔子说‘我打算不说话了’。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怎么详说以指给人看呢?如此便是添乱而引人导入奸邪。所以孟子说‘孔子之门,没有说桓文时期的事,所以后世没有传承。’此是孔门家法。而世儒讲来讲去只是讲个霸者的学问而已,所以要知道许多阴谋诡计才行,就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用意正相反,如何能想得通?因而悲叹说:此不是达天德者所能与之谈论的。

又说:孔子说‘我也是按照史之旧文’,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武城》这篇我也只取两三策’,孔子删述《书》,也只取唐虞四五百年间的事,不过数篇而已,岂是没有别事,而为何只是述这些呢?圣人之用意可见。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反而要填上。

徐爱说: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霸的事固然可以不写,但至如尧舜以前的事,为何略而不写呢?

阳明说:羲黄时候的事比较疏落,流传下来的又少,此也是可以想象的,其时全是纯洁朴素,几乎没有文采的景象。此便是太古之治,不是后世所能比拟的。

徐爱说:如《三坟》之类,也有流传的,孔子为何删除?

阳明说:纵使有流传,但逐渐没有益处了,风气日开,文采日盛,至于周代末年,虽想变为夏商时期的风俗,也不是不能挽回了,何况唐虞之世?又何况羲黄之世?然而虽说其治理不同,但其道理却是相同的。孔子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文武之法度即是尧舜之道,只是因时而治理,其设施制度已自不同,即便是夏商制度施之于周代,已有不合处。所以周公意欲兼三王,有不合的,便日日夜夜思考,何况太古之治理,怎能在当时复行?所以圣人略而不写。

又说:治事无为,不能效法三王之因时制宜,便是佛老的学术。因时制宜,但不能如三王之尽合于道,便是以功利之心行事,后世儒者讲来讲去,却只是讲个伯者之学术。

导读老师:

孙钦香(江苏省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萧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

主持:温海明(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导师简介:

1.孙钦香:山东莒南人,复旦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博士论文做王船山政治哲学,目前是江苏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出版著作有《王夫之评传》(简明读本)、《传习录》(译注),在《福建论坛》、《学海》、《哲学分析》、《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2.萧平,字无陂,号抱朴,湖南长沙人,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持国家、省、厅项目各一项,出版了《传习录校释》、《自然的观念》、《传习录》(译注)《老庄自然观念新探》(台版)等四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州学刊》《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教,宋明理学。目前正致力于道家自然观念史,道家情感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愿广交同道,深契传统文化精神。笃信阳明先生一席言: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孙钦香 20:42:

《传习录》上卷前14条为阳明弟子徐爱所录,其中有关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问题的探讨是其重点,但第11条却记录的是,徐爱与阳明关于如何评价韩愈、文中子(王通)的讨论。

孙钦香 20:42:

徐爱问阳明如何评价韩愈和文中子?阳明回答是,韩愈是文人之雄者,而文中子却是贤儒,只是因为后世见韩愈文词漂亮,所以推崇韩愈,而在阳明看来,韩愈比文中子是差远了。

孙钦香 20:43:

文中子及其著述的评价,朱子与阳明有不同。朱子认为:文中子续经,犹小二竖瓦屋然。世儒既无高明广大之见,因遂尊崇其书。这是说,文中子模拟孔子删述《六经》的做法去续经,正如小孩玩搭造房子的游戏一样,源于后世儒者没有高明广大之见识,反而推崇其做法。而阳明却点明文中子拟经恐未可为非。

孙钦香 20:44:

对老师的这一说法,徐爱有此发问:后世儒者的著述虽然也多是为了追求名声,但也都以显明道理为自己作文的期许;而文中子拟经恐怕是全为了名。对此,阳明反问道:后世之著述为了阐明道理,也是取法孔子删除六经之意,难道文中子拟经如《续书》、《续诗》之类不是效法孔子吗?徐爱接着又问道:文中子仿效孔子拟经,恐怕只是学习孔子删述六经之迹而已,对阐明道理是没有作用的。师徒二人辩论至此,徐爱所言更有理,但阳明随之大发议论,阐述其虚文胜而实行衰导致天下之大乱。

孙钦香 20:44:

阳明着重说明孔子何以删述《六经》。以《易》为例,阳明指出正是因为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演《易》,其间出现了《连山》、《归藏》等名目繁多的解释性文本,《易》道才出现混乱。孔子正是针对这种好文之风气,摘取文王、周公之言论而确立一个宗旨,于是天下言《易》者,才归于一。《诗》、《书》、《礼》、《乐》、《春秋》都是由于文繁的情况,孔子才去整理删减的。

孙钦香 20:45:

阳明指出春秋以后文胜的情况更加严重,百家众说不一,固然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出于私意,又不应该焚烧《六经》。但阳明指出,如果当时有志于明道的人,去焚烧那些反经背理的著作,不是正合乎孔子删述《六经》的本旨吗?

孙钦香 20:45:

阳明继续指出,秦汉以后,文是日盛一日,虽想全部废除,也是不可能的,但能取法孔子,摘录、整理、表彰还算合理的内容,那些悖逆之说不也就销声匿迹了吗?而文中子拟经不正是做这种工作吗?虽然还不能确知他当时是何用意,但阳明指出文中子这一做法,即便是孔子复起也不会不赞成的。可见,与朱子对文中子的批评正相反,阳明却极为赞赏文中子拟经。

孙钦香 20:45:

最后阳明的结论是:天下之所以大乱而不治,就是由于文胜实衰,人人好发议论,追逐新奇,夸耀天下,在阳明看来,这只会扰乱天下之耳目,混淆天下之视听,只会使天下之人纷纷然去做修饰文词的工作,以追逐声名,却忘记了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实际德行。阳明认为这些弊病的产生都是著述之祸。

中道 20:47:

@孙钦香 南京 扬雄是最早拟经的大儒,不知阳明有无专门评论过扬雄?

孙钦香 20:47:

《传习录》应该没有,不知别的著作有没有谈到

孙钦香 20:48:

阳明之所以会谈论王通与韩愈,因为这两人朱子也谈论过,且朱子的评点为当时士人所熟知

中道 20:49:

阳明反对虚文,是否受到禅崇不立文字主张的影响

孙钦香 20:49:

与朱子说法不同,阳明对王通的仿照孔子删述六经而写作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

孙钦香 20:51:

关于这一条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在《贵阳学院》第5期发表,文章主要观点是阳明激烈的反对虚文的看法,极容易取消读书这一为学工夫的意义和价值

孙钦香 20:52:

但这与阳明心学简易工夫是一脉相承的。

中道 20:54:

当年鹅湖之会,所争近是

孙钦香 20:54:

放在心学脉络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践行道德,在于把心中良知显现出来,而不在于读多少书,识多少字。这也正是象山所说尧舜之前,何书可读?

孙钦香 20:56:

象山也说:若某则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中道 20:56:

子夏也说过有德行的人虽未学也算学了

孙钦香 20:57:

对的,我那篇文章追述源头就追到《论语》子夏的话与子路的话,子路说:有民人,有社稷,何必读书?

中道 20:58:

这也是片面的深刻,推至极处以明理,实践则都是兼顾的

中道 21:01:

子路这话被孔子狠狠批评了

金石 21:03:

阳明观点1吾性自足,2事上磨,3儒佛老庄届为我用。对应1心灵磨难,2实践磨炼,3读书学习。

是否符合现实?

孙钦香 21:04:

我从文质兼重的角度批评心学的这一观点,但若在心学自身脉络中,同情理解阳明的说法,在程朱之学成为口耳记诵之学的学术背景下,这样的提法却是有助于士人真切地去修身,而不是读死书

中道 21:05:

矫枉过正(褒义上)

陈清春 21:06:

阳明还是顺着知行问题来的,阳明反对在知识中求天理,读书著述皆以明道为目的,但并不反对读书学习。

孙钦香 21:06:

而且对于现在来说,一些人自诩儒者,若从儒家注重的实修来看,未必合格,不一定就是读儒家书最多,意会儒家义理最高深的就是儒者

陈清春 21:07:

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手段

陈清春 21:08:

心学大家如象山、阳明都是读万卷书的

陈清春 21:09:

所以要强调实践的道德目的

金石 21:09:

把良知转化为力量

孙钦香 21:09:

不过话说回来,阳明说秦皇焚书,也可看把是对文胜之弊的纠正,恐怕还是过激

仕平 21:09: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仕平 21:09:

阳明还有这段讨论六经的,似可对照理解?

陈清春 21:11:

阳明示弟说,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仕平 21:11:

现在有些研究现象学的老师就主张把胡塞尔、海德格尔手稿焚之,然后好好读他们生前已出版的著作[发呆]

孙钦香 21:11:

心学家与程朱一派相比,无论是读书、著书都是薄弱的,《朱子全书》有多少,《陆象山全集》有多少,《王阳明全集》有多少,一看便了,心学家工夫并不着墨在书籍上,而是在德行的实践上

陈清春 21:12:

反对著述,不是说读书少

孙钦香 21:13:

@罗仕平-北京 六经即史观点,在清儒那有更进一步阐述,阳明仅此一说,意义并未显示明确和丰满

陈清春 21:13:

阳明这段确实说得过激,尤其对于学术来说

仕平 21:14:

嗯,但章学诚等人的发挥似已与阳明六经皆史不是一个套路了?

孙钦香 21:14:

对的,浙东学术经史观,但章学诚是追述到阳明这一说法

仕平 21:14:

几年前第一次读到象山读不明道,枉费精神,当时很受震动

孙钦香 21:15:

但阳明的说法仅见这一条中,实在难以阐述出过多的义理内容

孙钦香 21:16:

是的,象山更是与朱子反复论辩,就是为学进路问题

仕平 21:16:

尊德性VS道问学

孙钦香 21:17:

看象山、阳明文字,会生发浩然之气,这个绝对不虚

仕平 21:17:

当头棒喝呀

孙钦香 21:17:

与读孟子书,给读者的冲击力很相似,打破人的惯性思维

孙钦香 21:18:

所以很多革命家喜欢读阳明文字

陈清春 21:18:

阳明认为,文字著述的目的是为了去人欲、存天理,否则就是功利主义

陈清春 21:20:

他认为,记诵之学、训诂之学、词章之学都是功利主义,霸者的学问,针对朱子

仕平 21:22:

朱子平生论敌之一便是浙东事功学派,他要是见阳明把自己也看成如此,该作如何想[冷汗]

金石 21:23:

阳明指的功利主义是科举吧?应与现在的功利主义内涵不同。

孙钦香 21:23:

钱穆说学随世变,一代有一代的学问,朱子之学兴起有其问题意识,同样阳明学也是如此,阳明学后起批评朱子,也不见得阳明所说全对,朱子就一无是处

孙钦香 21:25:

明末清初对阳明的批评也有过之,想一些批评恐阳明也绝不会认同

陈清春 21:25:

问题领域不同,阳明批评朱子的求至善的知识方向,对朱子的人格是信服的

金石 21:26:

阳明批评的功利主义是科举再高官厚禄,而推崇的是经世致用建事功。

孙钦香 21:27:

@皇甫金石一庐山 这个是的

陈清春 21:27:

他也批评事功主义,是相比于人伦至上来说的

孙钦香 21:28:

阳明也可算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啊

陈清春 21:30:

在立德主导下的立功、立言

陈清春 21:31:

他说的孔门家法即无道桓文之事的事功主义

宁静致远 21:32:

我们如何如阳明般的学经论典知行合一?

仕平 21:33:

阳明可是给儒家争足了颜面

宁静致远 21:34:

若是没有阳明或不看阳明,儒家……

含华 21:34:

最钦佩的就是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成就了不朽的事业

陈清春 21:35:

阳明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心学中可以容纳朱子学的贡献

金石 21:36:

是的,阳明的终极理想是建立良知社会。

含华 21:36: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嘛,阳明心学也是时代的产物

老却英雄.哲耳根 21:38:

历史上所有三不朽之人,又有哪一个是不读书,或者说,不是读书破万卷呢?

金石 21:38:

阳明的破心中贼,建乡规民约即此实践偿试。

陈清春 21:38:

他赞成焚书、反对著述的观点不好让人接受

陈清春 21:39:

他对《诗》的看法也偏激,但后来都有改变

静笃 21:39:

@孙钦香 南京 是的孙老师,朱子与阳明都应学习。[抱拳]

仕平 21:40:

著述都有哪些动机呢,怎样的动机可能允许呢?他自己不也审阅过我们正读的传习录?[发呆]

陈清春 21:42:

他是针对当时朱子学的流弊而言的,按他的思想,只要是为了明道,著述、读书,多多益善

仕平 21:43:

那他自己何以不多作以传道呢

陈清春 21:43:

怕人误解

金石 21:44:

阳明的事功是"快功",但慢功"良知社会的建设只开了亇头,这亇良知社会的建设比快功难得多,阳明没来得及做。

宁静致远 21:45:

其实心不以文传

陈清春 21:45:

他以讲学为首务

陈清春 21:45:

无文也不传

仕平 21:46:

讲学再由弟子加工不更易误解?

陈清春 21:48:

他重视人格的当下改变,因才而教,

陈清春 21:49:

可是弟子们理解各异,才有阳明后学,这也许是出他意外的

仕平 21:50:

龙溪德洪之争已初显端倪?

陈清春 21:51:

大哲学家都是如此,内容广博,后学发展各异,皆据一端而成派

其治不同,其道则一是阳明的政治哲学,很珍贵

老却英雄.哲耳根 21:55:

在龙场时,阳明也写了很多对原经典的注释与理解,后来都被他自己烧了。看来他的确也怕走朱子老路,也怕被人误解。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如果那些文章还在,对阳明的思想脉络会有更深更细的理解

陈清春 21:58:

儒家的现代政治哲学建立在心学上才是正轨,可摆脱历史条件对儒家思想的束缚

温海明 21:59

谢谢各位师友的精彩讲解和讨论

整理:王亚凤(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