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作者是谁(周武王比纣王更残暴)

夜行书生 157 次浏览

夏桀、商纣,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但是与正史相处,演义里的记载趋向于绝对的脸谱化,当然这是艺术加工的需要,作者要有爱憎分明的立场无可厚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历史上的纣王,去看看这个常人眼里十恶不赦的暴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史记·殷本纪》

纣王年轻时,有很好的口才,手下的大臣们没有一个可以辩论过他的;孔武有力可以赤手空拳格杀猛兽,手下的将军们都要望尘莫及;他的智慧和见识,足以让大臣们没有谏言给他;他的言语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被任何人发现。因此,纣王经常在大臣们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干,用自己的地位抬高自己的能力在以为天下间就他自己最有本事。前半部分的纣王,简直就是有道明君贤君圣主了,但是因为太过聪明,因此他开始自以为是,但凡有这个苗头,基本上都很难有什么善果了,这个描述和小说《封神演义》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说纣王得罪了女娲娘娘,和女娲为了惩罚纣王而派妲己蛊惑纣王,这些都是神怪小说的惯用手段罢了。

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

纣王犯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到的三戒问题,少年戒色的关口,纣王没有把持住自己的欲望,纵情于声色,宠爱妲己,但你说他做的事情都是妲己的意思,就难免有点牵强,对于帝王而言,美色和权力都具有神奇的魔力,更何况对于纣王这样,欲望和能力同样强大的人来说。你说他完全听妲己的,还是省省吧,纣王不是情圣,妲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战国,并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开疆拓土和无限权力是纣王更大的欲望。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

炮烙之刑不是因为妲己才设立的,而是为了震慑不服从的百姓和别有用心的诸侯们才设立的,那个时候的律法还不健全,因此纣王用酷刑来管理国家,让他们知道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到底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然这里的不服从的百姓和挑衅纣王权威的诸侯,都由纣王来界定,而不是依据律法,通过事实来进行判断。你说纣王是使用酷刑的酷吏也差不多,因为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人对他心生敬畏之心。这就和吕雉把政敌戚夫人制成人彘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因为怨恨,更多的是杀鸡儆猴。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

纣王并不是说一不二,因为他以下还有三公,分别是西伯昌、九侯、鄂侯,看着这三个老东西,纣王就感觉不顺眼,因为他们让纣王感到处处受制于人,于是纣王就有了铲除三公的念头。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史记·殷本纪》

九侯有个女儿生的美丽动人,于是九侯把她献给了纣王做王后,这和小说里的姜皇后类似,你说纣王荒淫无道可以,你说九侯别有用心也行。下面的描写就有点让人不能理解了,九侯之女不久被纣王杀死了,理由是不愿意服侍纣王,而九侯也因为受到了女儿的牵连而被杀。在我看来不过是个借口,为纣王铲除政敌,扩大自己的权力做掩护的一种说辞罢了。

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史记·殷本纪》

鄂侯看不过去,替九侯申辩直谏纣王,这正中纣王的下怀,还愁找不到借口呢?你自己送上门开了,那我就不客气了,于是鄂侯也被杀了,就剩下周文王姬昌了。

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

姬昌老成持重,他没争辩也没直谏,因为那样做和九侯、鄂侯的下场一样,他保持了沉默。但纣王并不打算放过他,于是就有了崇侯虎去纣王处告密,说尽管姬昌不说话,但是他唉声叹气,就是对于大王的决定不满。纣王利用这个理由,把姬昌囚禁起来,准备找个理由也把他杀掉。

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史记·殷本纪》

姬昌的臣子们不干了,一定要把老大救出来了于是他们在西岐搜罗美女和珍宝,都献给了纣王。纣王见姬昌如此懂事,就把姬昌给特赦了。

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史记·殷本纪》

姬昌从大牢里出来以后,把洛西之地献给了纣王,让纣王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前提是请纣王废黜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下来,并且赏赐给姬昌斧钺,让他有了征伐诸侯的权力。这下姬昌仅仅用了一块地,就获得了讨伐诸侯们的特权,那些小的诸侯很多望风而降,因此姬昌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得失之间是姬昌的智慧和纣王的短视,姬昌要的的更大的利益,纣王要的是眼前的利益。

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史记·殷本纪》

接下来说说费仲和恶来,这两个人怎么说呢?费仲这个人贪财好利,你不给他好处就别想办成事,这样的人没有会喜欢,因此殷商的百姓和他不亲近。至于恶来,善于在纣王面前进谗言,一般人当然没有资格让恶来进谗言,被选中的都是诸侯,因此诸侯们都不喜欢恶来。费仲相当于纣王治理内政的宰相,而恶来则是他对付诸侯们的武器。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

姬昌回到西岐后,开始偷偷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说的推行仁政,诸侯们很多背叛了纣王投靠姬昌。但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仁政,而是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姬昌有纣王授予的斧钺,享有讨伐诸侯的权力,你不和他好好相处,姬昌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你,占有你的土地和子民;第二个是姬昌的仁政不仅对内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同时也对外行善,具体来讲就是给诸侯们好处,利用人逐利避害的心理笼络人心。此消彼长下,姬昌的影响力慢慢超过了纣王。

王子比干谏,弗听。——《史记·殷本纪》

商朝还是有有识之士的,比干就提醒纣王说:姬昌在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天下诸侯超过一半都投靠他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恐怕就回威胁到商朝的统治!纣王对比干的话不予理睬,他根本不相信姬昌敢对自己有所图谋,因为在他看来,姬昌不过是个糟老头,自己要消灭他不费吹灰之力。不久后,姬昌果然死了,但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在父亲姬昌的基业之上,联络了天下诸侯,发动了决定性的牧野之战,消灭了殷商。

当纣王独自登上鹿台,在熊熊烈火中自焚身亡的时候,他也许还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和后来在乌江之畔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确实他的失败非战之过,但是什么原因,他至死也难以想得清楚。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