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

夜行书生 138 次浏览

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号召国人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话语,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曾先后引用,并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不过,关于该话语的起源,学界意见纷杂,迄无定论。笔者就此进行考辨,认为该话语最早由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提出。

提出者之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肇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但是,该名言究竟由谁最早概括而来,现存三种较有影响的说法:一是乾嘉时期的文人空空主人,二是梁启超,三是麦孟华。这些说法各有依据,亟待辨明。

近年来,一部署名为空空主人作于嘉庆年间的《岂有此理》一书流行于世。该书开篇《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称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对探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起源问题,不无意义。但有学者从用词用语、涉嫌抄袭清人著作等方面,证实该书系伪书。因而,该书不足为据。

于是,问题的焦点又一次转到这句名言在晚清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界基本认定,其提出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然后在改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而问题就在于,该过程是由梁启超还是由麦孟华完成的?

1985年,辞书学家刘洁修最先提出,该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最早出现于1896年《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梁启超又于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最早提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意是本于顾亭林《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其后,刘洁修所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除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不同变型增加史料外,并未公开修改上述意见。因其观点提出最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因此认为梁启超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基本因袭了他的观点。

2000年,张锡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一文则认为,该过程最早由麦孟华完成。张锡勤虽强调维新派对于国家与朝廷的区分意识,使得他们对顾炎武保国保天下的话语极为重视。但他淡化了梁启超在该话语形成中的作用,而是将梁启超的同门麦孟华放在突出位置。他认为,1897年5月麦孟华在《民义自叙》中最先改写了顾炎武的原话,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来,麦氏又在1900年的《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中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张锡勤认为,这句八字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以上即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的几种说法,近来观点均未超出其范围。因张锡勤在此问题上依据的史料更早,解释也较为合理,所以他的观点被基本接受,并形成一种看似明确但又极为笼统的折中观点,极有可能是麦孟华最早提出这八字,但麦孟华的文章影响力不大,而他的朋友梁启超也提到这八字后,因为其在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才使这八字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以看出,关于该问题的现有说法是以不断发现的新史料为基础的,对具体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物的变换及其在时间上有所前移。研究者对几种说法中所关联的人物之间缺乏互相参照,只是单纯以某个人为代表来一锤定音。一个颇为明显的漏洞就是,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形成之前,梁启超、麦孟华均说过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话,在时间先后上他们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的成分。

梁启超最早改写并概括

实际上,学者认定梁启超或麦孟华最早对顾炎武的原话进行了改写,其最早的史料来源都是《时务报》。刘洁修引用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中的相关内容,出自1897年3月3日的《时务报》,是该报连载的《论学校五(《变法通议》三之五)·幼学》四部分中的最后一部分;张锡勤引用的麦孟华《民义自叙》一文载于1897年5月12日。梁启超的文章较麦氏早了两月有余,前者无疑拥有最早的著作权。他们俱出康有为门下,文章同样发表在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上,二人又都是该报编纂人员。因此,他们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必定存在互相影响的成分,麦孟华借鉴梁启超的说法基本无疑。

麦孟华既在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上直接继承了梁启超的创作成果,在其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亦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麦孟华以佩弦生为名撰写《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一文,说道:非律宾弹丸而尚可抗美,南阿小国而尚可败英。吾四万万之大众其亦无馁焉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界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即来源于此,并认为梁启超最早于1915年才提出这句名言。然而就笔者目力所及,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在时间上可以继续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梁启超已明确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乌乎!是在吾党也矣。表现出希望通过发展女学振兴国家,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这比麦孟华早了两年有余,后者受到前者影响确属无疑。这也是笔者见到最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完整表述。因此,无论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还是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梁启超都是第一人。

在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后,维新派对此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1900年,唐才常筹建勤王组织正气会(自立会的前身),在《正气会序》中说:四郊多垒,卿士之羞。天下存亡,匹夫有责。天下存亡,匹夫有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有一字出入,前者无疑受到后者直接影响。在1901年10月3日《上粤督陶方帅书》一文中,海外保皇派人物罗璪云鼓动两广总督陶模力扶光绪复辟,表示自己虽是海外旅民,然念顾氏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不得不尽心国事。1902年,清末四公子之一、时任刑部主事的吴保初上疏奏请慈禧归政光绪,实行新政。吴氏冒死以抗奏,即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维新派对此话语青睐有加,急于改变国运的心态跃然纸上。此外,如清末革命派思想家刘师培坚持夷夏之辨,立志排满以保天下。在其1904年致两江总督端方的信中,也说道:窃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春秋》大义,九世复仇。可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晚清仁人志士念兹在兹。

长期以来,梁启超并未被言之凿凿地确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提出者,但实际上,对该话语的运用,以他最为灵活和频繁。1901年,他仅在诗中就有天下兴亡各有责,今我不任谁贷之匹夫例有兴亡责,归去来兮尚未迟两种不同说法。时人对该说法过度引用,以至于1921年梁氏在演讲时说道:我且不必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些废话。可见时人对这句名言的热衷程度。随着该说法流行于世,更是衍生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等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他对该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最有影响。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岳忠豪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