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项羽。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悲怆无比啊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在秦灭楚的战役当中,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自小并由叔父项梁抚养,受到家族的影响。他从小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年少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教他书法,可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够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见一人敌,不足为惧,学万人敌。它的意思就是说,学写字,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而我要学的是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开始教他学习兵法,此时的项羽非常高兴,但是略略明白一点大一之后,他又不肯学完,学精。如此这般,项羽战斗力怎么还能如此强悍呢?,项羽是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强大的军事能力,而战场上不需要高超的剑术,,而项羽天生神力,胆子也大,这样的人不需要什么剑术在战场上本身就已经属于个人武力值超高的那种了,我们看项羽的三件致命装备:
第一:天龙破城戟。此戟以天外陨石炼九日九夜,雷生地底、天坠神龙乃成,西楚霸王项羽持之横行当世,睥睨天下英雄,故名天龙破城。戟尖如雪,齿如残阳,霸王既殁,佚于乌江,龙衔乃出。在项羽使用之前,是上古皇帝蚩尤的兵器。蚩尤和黄帝在战争中,曾被黄帝的轩辕剑损伤了其神力,不过后来经过上千年的千万人对这个戟的祭拜,这个戟的神力逐渐恢复。后被项羽拿到,真是英雄配好戟,不论是项羽还是这把戟都被后人知道。
第二:霸王枪。霸王枪,此枪长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枪锋锐利,点到必死,枪身巨重,扫到必亡。因此,史料里记载项王作战时常以一敌百,功劳薄上此兵器应该算上一份。相传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偏要学万人敌。可这万人敌,除了讲究兵法,随身兵器也是需要,项羽的叔父项梁寻思,使剑未必应手,于是为其私人订制一把霸王枪。
第三:乌骓马。乌骓马是当时最难驯服的马,但是却被项羽给拿下,也许是项羽最好的兄弟,也是他手中最厉害的武器,有了这匹马,项羽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力战六十多员秦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经百战无有败绩。数年以来,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可叹乌骓宝马随霸王死在垓下大战中,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可见这匹马的义气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后来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七律无题诗来歌颂乌骓马,传闻有马号乌骓,负箭满身犹急驰,慷慨项王拖首后,不知遗革裹谁尸?
有一年,秦始皇出游会稽,望着华丽的马车疾驰而去,一道上鲜衣怒马的少年,目光如炬,吐字坚定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如此其言啊,显示出少年项羽的豪迈气质和推翻秦王朝的远大抱负,也为他日后的一番作为做了铺垫。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起了反秦暴政的序幕。同年9月,项羽也跟随叔父在吴中起事,而14岁的项羽从此汇入到了反秦起义的洪流之中。在项氏一族的领导之下,楚军在众多的反秦力量中是较早的也是最坚决有力的抗秦力量,年少的项羽,纵横驰骋,耿直勇猛,从先锋到主帅他定江,攻定陶,拔襄阳,斩李游杀宋义,剑锋所向无不披靡。
将于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经历了诸多重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鹏城之战垓下之战。这些战争中无不展现出它的军事奇才也正是这位乱世英雄无所畏惧的果敢拼杀,使他成为强秦的掘墓人。
公元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移师河北围赵,,率领21万军队,驻扎于巨鹿南边修建甬道输送粮草,而另一将领王迪,领军20万围攻巨鹿城,此时的赵国,危在旦夕,营救赵的各个诸侯都不敢与强秦作战,楚军计划救赵,然而上将军宋义踌躇不前,举棋不定,项羽终于按捺不住,他当机立断,斩宋义,自立为上将军,率领11万楚军渡过黄河,奔巨鹿城击秦救赵,为了表决心,他命令军队仅留下三个月的口粮,并破釜沉舟,自断退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表现出惊人的勇猛与智谋,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项羽率军以少胜多,九战九捷,,而其它各路诸侯,见楚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都被英勇善武的项羽所蛰伏,所以诸侯将领们都率军归属,并追随项羽。巨鹿之战瓦解的秦国的主力部队,扭转的整个战局是反秦斗争中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将于也因为巨鹿之战,一战成名也奠定了他日后的领导地位。他的威望也达到的极致。所以,后人有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年轻的项羽功勋卓著,仅用三年时间就消灭了秦军主力建立了盖世奇功。他自封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其兴盛之速。可谓神速。
项氏,世世为楚将,项燕寡不敌众兵败自杀,楚被秦灭,而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将门之后,国破家亡,对他来说,便是失去的精神的根基,秦始皇通缉项氏一门,幼年的项羽随叔父四处流亡避难,他亲眼目睹了百姓流亡生活的凄惨,亡国的痛苦使得项羽更加仇视暴力的秦始皇,因此项羽立志要灭秦复国,这与刘邦陈胜等起义的初衷,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项羽的心中,秦国秦军就是他的敌人,他对秦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在复仇思想的指引之下,项羽做出了一系列的骇人之计,坑杀了20万秦军降卒,杀降王子婴,火烧秦宫,暴力灭秦以暴制暴虽然快意恩仇,但也给他的政治声誉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后世人人对他差评的原因之一。
秦氏已灭,功成名就的项羽以为灭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是他大封18路诸侯与其他反秦势力共分天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以为从此天下无事可高枕无忧了。在鸿门宴上,年轻气盛的项羽与老奸巨猾的刘邦对峙,面对亚父范曾的一再暗示,项羽仍然下不了决心,杀掉刘邦,而是放它离去,足以有人说这一点反映出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其实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妨这样考虑,难道项羽不是因为考虑到如果杀了刘邦诸侯武将,大乱中原,又将重新陷入战火,百姓又将流离失所吗?。再者呢?年轻气盛战力逆天的项羽,也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当成自己的威胁。
在伦理道德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项羽始终认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履行承诺不杀功臣的表现更加体现了他的君王制度。之后楚汉相持数月未决,项羽提出,要用单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由此可见项羽心地单纯,行事风格也非常单纯,而且直接了当,但是老奸巨猾的刘邦却以吾宁智斗,不能斗力给拒绝了,楚汉以鸿沟为界,分天下,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鸿沟划界这实际上是刘邦为了调动彭越,韩信与楚军作战的策略,而单纯的项羽就轻率地接受了这一合约,随即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带兵解围而去,而刘邦君臣却背信弃义。突然从后面袭击了楚军,刘邦以韩信引兵30万为前军,将军孔西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将军周勃断后,向项羽驻地进发,在于韩信多次战争之后,项羽军大败退到壁垒坚守,刘邦乘胜令大军将项羽重重包围,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深陷包围,没有外援,最后经过一番激战,项羽只剩下了28个兄弟。
在四面楚歌之中,楚军将士思乡心切,军心大乱,夜色中账外,月凉如水,听到楚歌的项羽大惊,而长伴其左右的美人虞姬,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而死。而项羽原本可以不死的,只要他跨上乌江亭长的船也能摆脱汉军的追击。
可是他不忍丢下身边的28个兄弟,一人苟且偷生而去,面对对乌江亭长的劝解。他笑曰,天要亡我,我何渡为。即便是回到江东,昔日征战起事的8000儿郎已死,使数万江东子弟的冤魂游荡在异乡,项羽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垓下大败,大势难回,项羽也不愿意再继续与刘邦抗衡,如果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将战火再次烧到故乡,会让更多的江东子弟前赴后继,也让更多的江东父老承受战火之苦。
一个愧字,让面临绝境的项羽,他将自己的战马乌骓送给了乌江亭长,让他渡江而去,自己和剩下的部将和汉兵短兵相接。他杀敌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余处创伤。终刚强兮不可凌,经历了残酷的生死搏杀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项羽的生命也无一次闪出夺目的光芒。
项羽看见投靠刘邦的叛将吕马童,它深知刘邦开出赏千斤封万户侯的诱人条件悬赏他的人头。于是,项羽在自刎之前许诺,将自己的人头赠与吕马童,吕马童作为曾经追随项羽的部下,是叛将,更是仇敌,可项羽依然将自己的头颅赠与了吕马童,可见项羽身上的人性光辉。如果项羽做了黄帝啊,肯定是一个爱民的好黄帝。
与老谋深算的刘邦比较,年少轻狂的项羽更为率直,它不会耍阴谋也从来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世人皆道,项羽软弱多疑,又有谁能体谅年仅26岁的他涉世未深,却担复国大任,项羽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快意恩仇,直接了当的人。对敌国不共戴天竭尽复仇之能事,对共同反秦的功臣履行承诺,加以封赏,得曾经的盟友现在的敌人,刘邦则表现出了恃才傲物,胸襟坦荡,敢作敢当。
最终,他留下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在乌江畔自刎。项羽的死成就了他个人的英明也成就了大汉的基业,也以其分裂的身躯成全了吕马童等五人封侯。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所以说项羽最后没能得取天下,但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项羽极其复杂的多重性格特征也奠定了它失败的基础,项羽心怀大志,却浮躁粗疏,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直率果敢,却刚愎自用,铁血硬汉却儿女情长,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项羽最终失败的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当然就是这样矛盾,又复杂的性格,让项羽成为的一个真正的英雄,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短短的30个春秋,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更描绘了一段精彩的历史,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