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真雪秋风阁记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今天一中也开始放端午假了,路上碰到两个准备回家的学生:
?有什么关于端午的诗啊?
: 你找找屈原写的,他肯定写过!
:……?
屈原活着的时候啥时有端午节了?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民俗图,又是一曲悼念屈子千古亡灵的哀歌。
记得小时端午前后,外婆会在门上挂艾和菖蒲,屋前屋后洒上雄黄酒,并把煮熟的蚕豆,一粒粒用绳串起来,给我和弟弟玩;还有母亲包的赤豆粽子,五色丝线打的蛋篓子挂在我们胸前。
这时节雨水丰沛,枇杷已经上市了,细屋蔡家的表姨每年端午前都会来家里,带上把大蒜头,和刚摘的枇杷,算是给外婆送节。那时候的人普遍都穷,对酸甜可口的枇杷我笑纳,却对那每年一把的大蒜头嗤之以鼻。外婆就会跟我说,乡下人土里抛食不容易,多少都是心意,礼轻情意重,要有感恩的心。到现在我都记着。
大雨后杨梅也渐熟,父亲摘了酿作杨梅酒,红殷殷的着实也好看,等不到北风起,就喝尽了。
五月五,又端午,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唯愿端来快乐,端来好运,端来健康,无忧无虑过此生!
写端午的古诗挺多的,我独爱这一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写道,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得比较远。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唐诗人文秀也写过一首怀念端午的诗,查过此人的诗,就此一首,堪称绝笔。诗的第三句有争议,有人写作楚江空渺渺,有人写作楚江空浩浩,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和端午》初读来,感到诗中充满为屈原含悲抱屈的心情以及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感慨;但细细品味,这最后一句只留离骚在世间却大有深意:它是对屈原的赞叹与肯定,漫漫历史长卷中,能够留下轻轻一点痕迹的已非常人,而屈原却留下了一长篇《离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它更是对那腔爱国热血、那份高尚情怀的肯定,人的肉体很容易毁灭,千年历史中更不知道灭亡了多少个国家,只有那种精神,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不管多少岁月,始终被记住,被敬仰,被继承。或许,这才是端午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端午日无菖蒲》
宋·余安行
端午日已过,更吟端午诗。
人间好时节,寂寞强追惟。
有酒无菖蒲,青粽谩累累。
昔人固所嗜,我今莫荐之。
薄物尚如此,翻思泪交垂。
过去人们爱好在此日竞龙舟、斗百草,龙舟赛前有种种祭祀,求得护佑,祛病驱邪。现在他却因没有祭祀之物,连祈禳都做不到。过佳节而无菖蒲、青粽,诗人从这一日的缺食少物,想到的是自己屡试不第,至今身无余物,家徒四壁。寥落穷苦的生活,对应了平生不得志,观照端午日他人单纯的欢腾之情,不禁使他落泪。
《重午日晚眺》
宋·周紫芝
野艾伤心碧,藂流满意红。
兵戈人事别,风物岁时同。
山倚斜阳外,江横醉眼中。
楚冤终未洗,谁为饷丝筒。
使诗人产生这种矛盾审美的,是连年战乱之后,人事寥落,已非往昔;而端午佳节的景色风俗依旧,百姓熙攘。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诗人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了艾绿榴红之上。山倚斜阳外化用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诗人醉眼远眺,群山远在天外,更显草木无情,只有一江流水,近在眼前。此日端午,面对汤汤江水,念起含冤爱国而亡的屈原,他不禁自问:又是谁,以五彩丝筒粽来纪念你呢?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作上阕由描述端午景象引出对屈原的怀念。这首元代诗人舒頔的词作《小重山·端午》通过描述端午节繁忙的节日景象,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时代的感伤。
采撷碧绿的艾蒿、芳香的蒲草处处繁忙,都是谁家的少男少女呀准备着欢庆端阳。细细地把长长的五色丝线缠绕在手臂上。无奈惆怅,谁还在这节日凭吊沅水湘江。过往的事情也就不要再无谓做评论思量,流传千年的忠义气节,如同日月的光芒。读完《离骚》总能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悲伤。没人解我心结,日移过午树阴正好乘凉。
李隆基的端午诗写道: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盐梅是指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
九子粽在唐代已经是御宴之物,传唐玄宗李隆基另一首写端午的诗,就提到过它,诗句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唐代的这种九子粽,究竟是怎样的味道我们已经不能确知了。
只是知道这首在端午宴上写的诗,其中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棕争新之句,这里的长丝就是指端午时佩带的长命缕,又叫五色丝,续命缕,即用五色丝线所制的绳饰系于手腕,五色为青,黄,赤,白,黑,代表五行,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古时五月为恶月,端午尤需辟邪去秽。 所以古人赛龙舟,吃粽子,配香囊,沐兰盆等去除一切邪气。 今年2022,也注定是个不寻常的一年。 端午我们再回首,只愿: 百毒不侵,诸邪勿进。
当前新冠病毒在上海北京又死灰复燃,我觉得古人也并不避讳说今天是个凶日,但重点是防疫,只要有所防疫,该吃该玩都是不耽误的。古人很清楚自己是与天地同呼吸,这个世界本就有许多阴晴圆缺,面对现实,整理命运,以生代死,以死代生,这本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这种豁达而积极的生命观挺好的。
陆游的诗向来轩昂豪壮、雄浑奔放,洗脚上床真一快,千真万确,这是陆游在《剑南诗稿》中的诗句,历代养生家把每晚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却疾,益寿延年的一种措施。他们不论多忙,每天都念念不忘的是以热水泡脚,对此又有人说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日早起,二日勤洗脚。
陆游共写过三首端午诗,哪首最得你心呢?
《乙卯重五》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阴历五月,绿荫秾郁,榴花繁锦,正是山村好时节。恰逢端午,村民奉上两头尖尖的粽子,诗人也按当地习俗,将具有招百福、去邪秽作用的艾草高高地插在帽子上。
五月五日为百姓禳灾日,他们采草药,储备药物,以蠲除毒气。诗人虽已老羸,也随俗尝试,祈祷平安康健。日薄西山之时,一日的烦劳过去,诗人与山村乡老笑话诗酒,更是一快。
《重午》
叶底榴花蹙绛缯,
街头初卖苑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
萧艾着冠称道陵。
五月端午时节,榴花盛开,明艳照眼。皇宫中冬日所藏之冰,于此时失去其尊贵的身份,为人在街头叫卖,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平日任人践踏刈除的蒿艾,此时却被扎成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形状,悬于门首,为人所尊崇。
诗人于此寻常端午风物的描写中,暗寓感慨:世间万物,各有时节,都随时序盛衰消长。这既是自然、天地运行之无言大道,也是芸芸众生俗世生活所奉行的朴实的规则。这一感慨,诗人全以客观冷静的景物描写透露,却用各自一词轻轻点破。
《归州重五》
斗舸红旗满急湍,
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
不比常年角黍盘。
在屈原的家乡秭归过端午,其景象自是不比往常。但诗中的风物角黍、红旗、竞渡等,与其他地方并无特殊之处,想来是诗人此刻内心的体验不比常年了。但诗人此刻之状态,既不似屈原当年忧谗畏讥、独自行吟,又不似乡民们热火朝天、划船竞渡,诗人竟然睡起闲看。
但此一闲字,既是一种空间的疏离,热闹是乡民的,诗人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又是一种时间的超越,乡民只是形式上娱神,实则娱己,而诗人之心魂,早已上下求索,与前贤对接。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李石的这首端午诗别具一格,鬼在心头符怎知?这首词通过双关、谐音等艺术手法,借咏端午来写一个姑娘的相思之情。红藕丝、白藕丝,是说端午节姑娘们的手腕上系上了彩索,映衬着像白藕一样的手腕,漂亮极了。
粽子的出现一定早于屈原的时代,粽子走过以千年计的岁月,式样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丰富,美化了端午的风景,丰富了端午的诗韵。
今人作词赋的本领远达不到古人的高度,几乎所有现代人所作的古体诗基本上只能称作打油诗。
古人作诗有几个境界:
一、基本功训练,包括声律启蒙、遣词造句、对仗工整、修辞手法等,达到这一个层次就需要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所谓用词典雅,格律清明。
二、用典,这非一朝一夕便能达成,而是需要大量地阅读、记忆、理解,所积累的知识包括:前人作品,经史子集,民间习俗传说等;而在科举考试、朝堂之上、文人游戏里,典出何处是一个经常提及的问题,这也衍生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现代人的教育背景决定了这是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的一个层面。
三、意境,这个很难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但这恰恰是区分优秀诗人和文人墨客的区别,历朝的莘莘学子基本都会到达前两个层面,否则不仅连科举考试都应付不了,少许蒙混过关的人在之后的君臣、官场、文场相交中也会露出马脚,但这些人的作品基本不会流传千古。
那么现在很多人被吹捧作文学功底甚高,但是他们的作品恐怕也只能勉勉强强够到第一个层面,而这在封建社会恰恰是对塾童的要求,更别提那些自费出版诗集的官员了。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们,可以说是记忆力很不错,从小浸淫诗歌古文已久,部分人也会对其背诵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但这距离自己作诗和作好诗有着天壤之别,大家一窝蜂地写出一堆打油诗,还有多少观众有兴趣看?
别忘了,我们开国领袖的诗歌也是被广为传颂,却被他的老师批为:狗屁不通。领袖的功底可是比现在很多文学院教授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