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
(1)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急性肺水肿;
右心衰竭
(1)颈静脉充盈、扩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
但是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有特征性(诊断右心衰最可靠的体征);
(2)可有奇脉
(3)持续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由肝淤血肿大发展而来)
全心衰竭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发展为全心衰竭;右心衰时右心排血量减少,肺循环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心源性腹水与非心源性(主要肝源性)腹水(肝硬化)鉴别:
(1)肝源性腹水 不影响上腔静脉回流,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
(2)心源性腹水 会影响上腔静脉回流,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治疗原则:
(1)RAAS抑制剂(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ACEI作用:抑制ACE减少ATII生成而抑制RAAS;抑制缓激肽降解而增强缓激肽活性、及缓激肽作用于缓激肽受体产生的NO和前列腺素;改善心室重塑;
血肌酐明显升高(>265umol/L)、高血钾(>5.5mmol/L)禁用;
ACEI扩张出球和入球小动脉,但是对出球小动脉扩张作用>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有效滤过压降低;起到保护残存肾单位的作用(缓解残存肾单位的高滤过状态);相应的副作用是导致肌酐、血钾滤过过少,导致肌酐升高和高钾血症;
ACEI/ARB除了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脏保护作用;
(2)B-受体阻滞剂禁忌症:支气管痉挛疾病、严重心动过缓、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周围血管疾病(如雷诺病)和重度急性心衰;
(3)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类)作用机制:抑制Na+-K+-ATP酶发挥作用;
正性肌力:抑制Na+-K+-ATP酶,使得细胞内Na+量增加,K+量减少;细胞内Na+量增加后,又通过Na+-Ca+双向交换机制,使得Na+外流增加,Ca+内流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内Ca+增加,心肌的收缩增强;
洋地黄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的抑制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最佳指征:伴有快速房颤/房扑的收缩性心力衰竭(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对房室传导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循环障碍)
(4)非药物治疗:需要大概掌握CRT的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
适应症:LVEF≤3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重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CRT有反应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
急性心衰
评价急性心梗时的心衰严重程度用Killip分级;
Killip分级适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I级: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I级: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肺部50%以下肺野湿性啰音,心脏第三心音奔马律;
III级:严重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肺水肿,肺部50%以上肺野湿性啰音;
IV级:心源性休克。
总结:慢性心衰治疗原则:
1.B-R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但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降低,禁用于重度急性心衰的治疗;题干中经常出现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等表现,此类患者不宜使用B-R阻滞剂;
2.洋地黄最佳适应症:收缩不能性心衰+快速房颤;
3.ACEI不宜用于血肌酐升高(Cr>265umol/L)或血钾升高(K+>5.5mmol/L)的患者;
4.洋地黄服用史+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神经系统症状(头晕、黑朦、意识改变等)+心室率低(<50次/分,完全性或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
P波与QRS波无关(心房率>心室率,P波>QRS波)(但各自时限、形态正常,PP和RR间期基本规则、各自成规律)+心室率30-60次/分+P波频率>QRS频率+听诊可有大炮音=完全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