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田鼠(关于格氏田鼠的简介)

接续前文《<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上),曲阜?日照?连云港?高句丽?》,《<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中),栖霞?库页岛?日本?墨西哥?》。

今天,我们继续探索扶桑,还是先从读《楚辞》开始,我们读《九叹•远游》。《九叹•远游》是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写的《九叹》末篇,本篇《远游》与屈原《远游》同名。屈原的《远游》除对现实黑暗世间的不满,和对天上理想社会的向往之外,还是屈原人生观、思想观、性命学的综合体现。刘向的《九叹•远游》则主要抒写屈原的悲叹想象和神往,远游太空神话世界,慨叹时风不古,报国无门。原文:

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屡惩艾而不迻。

服觉皓以殊俗兮,貌揭揭以巍危。

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欲与天地参寿兮,与日月而比荣。

登昆仑而北首兮,悉灵圉而来谒。

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阊阖于玄阙。

回朕车俾西引兮,褰虹旗于玉门。

驰六龙于三危兮,朝西灵于九滨。

结余轸于西山兮,横飞谷以南征。

绝都广以直指兮,历祝融于硃冥。

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

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

周流览于四海兮,志升降以高驰。

徵九神于回极兮,建虹采以招指。

驾鸾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鹪明。

孔鸟飞而送迎兮,腾群鹤于瑶光。

排帝宫与罗囿兮,升县圃以眩灭。

结琼枝以杂佩兮,立长庚以继日。

凌惊雷以轶骇电兮,缀鬼谷于北辰。

鞭风伯使先驱兮,囚灵玄于虞渊。

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于朔方。

就颛顼而敶辞兮,考玄冥于空桑。

旋车逝于崇山兮,奏虞舜于苍梧。

济杨舟于会稽兮,就申胥于五湖。

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沅湘。

望旧邦之黯黮兮,时溷浊其犹未央。

怀兰茝之芬芳兮,妒被离而折之。

张绛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日暾暾其西舍兮,阳焱焱而复顾。

聊假日以须臾兮,何骚骚而自故。

叹曰:譬彼蛟龙乘云浮兮,汎淫澒溶纷若雾兮。

潺湲轇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

升虚凌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

译文:

可悲我忠直的本性不可改变啊,虽然屡遭打击也坚守不移。

我披服众芳艳丽鲜明与众不同啊,我志愿高远巍然充塞天地。

愿像仙人王乔乘云驾雾啊,驾起红云飞行遨游在太空。

愿与天地同寿长命无期啊,与日月同辉齐放光明。

登上昆仑山北向天门啊,众仙人齐来拜见接迎。

在北极挑选忠正的鬼神啊,与我从玄阙山同登天庭。

掉转我的车驾向西行啊,高举虹旗直驱玉门山顶。

驾起六龙奔驰在三危仙山啊,召西方众神灵齐会九曲水滨。

让我的车驾绕过西山啊,横度飞泉谷向南奔行。

穿越都广山野一直向南啊,经过海神祝融的驻地朱冥。

回转车驾绕过大火山啊,我在咸池两次驻马暂停。

穿过鸿蒙之气向东去啊,到东海扶桑树上拴六龙。

我遍行天下周游四海啊,我上天下地奔走飞行。

召九天神灵聚会天中啊,高树彩旗指挥四方神灵。

乘驾鸾风向上飞行啊,紧紧跟随玄鹤和鹪明。

孔鸟飞舞来往迎送啊,群鹤飞集在北极之星。

排开帝宫和天苑啊,登上悬圃目炫销魂。

系结玉枝增加佩饰啊,太阳隐没再升起长庚。

乘惊雷追逐奔逸的闪电啊,把害人的百鬼锁在北极星。

驱赶风伯让他前面开路啊,再把玄帝暂囚禁在虞渊中。

迎着高风在高空徘徊啊,我要把北方周游遍行。

我向颛顼帝陈述衷情啊,再到空桑山考问玄冥。

转过车头再驰向崇山啊,再至苍梧山向舜帝奏明。

驾起杨木轻舟来至会稽啊,向伍子胥问道在五湖之中。

看见楚国窳败的政治和恶俗啊,我自沉沅湘坚守峻洁的操行。

望故乡一片昏暗不明啊,世道混乱污浊方兴未尽。

怀抱兰草白茝一派芳香啊,反遭奸人嫉妒被摧残凋零。

君王张设绛帷多么鲜明美好啊,然政风衰颓正好自蔽圣聪。

明亮亮的太阳西山隐没啊,余光闪耀还想高照当空。

暂且趁此时光游戏片刻啊,可愁思如故难得欢情。

尾声:

就像那水中蛟龙,腾云驾雾飞升啊,

在浓云里浮游,纷然如雾一片蒙蒙啊。

蜿蜒纵横如水流,雷鸣电闪,飞向高空啊。

飞上天空,弃去污浊乘清风,进入帝宫啊。

摆龙尾振双翅,乘风驾雨,遨游太空啊。

本诗中的扶桑,仍然是指太阳初升之地的神树扶桑。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衣箱盖所绘《弋射图》中的扶桑树

一、古代中国人可能去过美洲,这不代表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

关于扶桑,从地理上看,其实就是指中国的一块地方,但是中外学者通过研究,把它重新定向到国外,甚至定向到美洲的国家。

深究原因,最初国外学者无非是为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因为,认真做学问,就只能说扶桑在中国某地,而给扶桑找一个新地址就算新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扶桑海外说的4种观点:

1、日本说,过去影响最为广泛的观点,德国东方学家克拉普洛特等一大批人持此观点。

2、澳大利亚说,近人文公达持此观点。

3、堪察加半岛说,希勒格氏持此观点。

4、美洲说或北美墨西哥说,现在影响最为广泛的观点,德·歧尼、金勒、艾·威宁、享·莫茨、弗雷尔等人持北美墨西哥说,也有主张主美洲说的。

后来国内部分学者也赞成这些点,其实是想通过这种考证来证明是中国人优先于西方人发现美洲,增加民族自豪感。大约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这是提振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方式,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自信心来客观审视相关的资料。

从现有文献来看,没有中国人直接发现美洲的证据,所有的依据都属于推测。我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找两个好玩的细节聊聊。

1、美洲玛雅、印加文物中有没有汉字或汉字因素?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以下内容全是据说:1923年,在墨西哥境内有的塔上发现了象形文字雕刻,中国北京政府驻墨西哥代理公使曾认出其中的日、月、市三个字。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出土的陶器上,有类似我国商代甲骨文的帆、亚等字。在墨西哥还发现了一方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大齐田人即我国战国时代山东田姓之人,这块墓碑可能是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放舟美洲出逃的齐国田姓之人的埋骨遗迹。

在厄瓜多尔,曾发掘出许多汉朝王莽时代的古币。在秘鲁,曾发现刻有汉文太岁二字的古碑,现陈列在公园里。1886年,在秘鲁山洞里发现了一尊奇特的裸体美洲女神铜像,女神的双手提着铜牌,铜牌两面各铸有武当两个汉字,字体近似南北朝时代的八分书。在墨西哥阿尔万山神庙的石碑上,亦存在和汉字相同的象形字水字。在美洲古陶器的神座上也刻有汉文的天字。此类汉字,包括重复的在内,在美洲已发现140多个。从字体来看,自殷至南宋几乎历代都有。

网传图片,秘鲁官方网站查询不到,复旦大学历史学者葛兆光研究认为不可靠

这类资料一般都是转述,有时偶尔会出现在《参考消息》之类的报刊资料里,严谨的考古资料始终没见到。我们所知道的是: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中国与秘鲁等拉美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马尼拉大帆船即中国之船就开始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从1849年至1874年大约有10多万契约华工移入秘鲁,华工在秘鲁参与修建铁路、建设城镇、开采鸟粪和硝石、种植棉花和水稻。中国与美洲国家近代有交往的记录是比较准确的,所以美洲的一些中国印记不一定是很古就有的。

正因为这种证据的模糊性,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拉丁美洲国家时,才会说: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同古老璀璨的(秘鲁)查文文化、印加文化有很多理念相通,器物相似。这不是对中国人发现美洲的肯定。

秘鲁查文考古文化遗址

2、北美印第安人的月相是和《吕氏春秋》相合吗?

据说,北美印第安人的十二月相是这样的:

北美印第安十二月相图

以下高能观点:据专家研究认为,据《吕氏春秋》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合为十二个月。其所述气候,与印第安月相多数相合;其不合之处,盖由中美居地不尽相同,寒暑亦有早迟之别。

《吕氏春秋》月令

如《吕氏春秋》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花)。……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俗云:神仙难过二三月。养幼存孤,正如印第安人之饥饿月。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鴽即鹌,以鸟言之,相当于印第安乌鸦月。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以蔬菜言之,相当于印第安草月,其形象为众草丛生。诸如此类。

这种包括历法在内的文化上的相近性,如何解释呢?

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文明、亚文明,一年都有365天左右,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就是这么多天数;一月大约有30天,这是因为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大约30来天;一旬10天,这是因为我们都有10个手指头,容易数数;至于四季更替,北半球和北半球相似,南半球和南半球相似……如果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是对同样的自然现象摹写,都会有相似性。

其他关于美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的例子不举了。

我的看法是:中国是亚洲大陆国家,东临黄海、东海,山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黄海与东海之外则为太平洋,中国古书多有海外见闻,说明自古就有海外出游的中国人。由于洋流、白令海峡狭窄等地理因素,古代中国也未必没有到达过美洲的中国人。但是,如果仅仅是单向移民,而不是多次往返两地,并留下确切的记载,就不能说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美洲。换个说法,古代中国人可能到达过美洲,这个说法可以接受。

《自然》杂志公布的古代人类穿越白令陆桥的迁徙图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在北美发现的维京海盗遗址,维京海盗是否最早发现美洲的问题。同时,这也规避了原住民的问题,北美原住民在当地生活,是坐地户,不存在发现美洲的说法,只有外来人到了这里再回去散播消息,才能称之为发现。

《自然》杂志公布的另一研究小组的古人种群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向外迁移,并穿越美洲北极

二、回到中国文化,扶桑文化就是太阳崇拜文化,最早的太阳崇拜部落少昊部落才是中国五帝文化之始。

19世纪自然神话学派麦克斯·缪勒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从仅仅是个发光的天体变成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统治者和奖赏者——实际上变成一个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

世界上的太阳崇拜五大发源地是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和南美印加文化。我们在前面的考证表明,中国的太阳崇拜文化就是扶桑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就是山东半岛沿海一带。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

《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之后

曲阜少昊陵,我在学生时代爬到顶看过,当时没有设备拍照

中国最早崇拜太阳的人群就是少昊部落。少昊的昊,从日从天,是头顶太阳的人。可以说,少昊是集鸟崇拜(属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属自然崇拜)于一身的部落族团。少昊的标志就是太阳鸟。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三皇五帝记载。但是,《史记》只有《五帝本纪》,把五帝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成为后世定论。

《史记》之《五帝本纪》

但从古代文献看,三皇就是三皇,五帝就是无帝,五帝之首是少昊。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说: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唐孔颖达疏:三五帝之道也。这就是中国上古的三皇五帝。

那为啥司马迁的《史记》要舍弃三皇,摒少昊于五帝之外呢?

过多的考证不讲了,只说根本的一条:

司马迁写《史记》,三皇五帝史料不全,上古《三坟》佚,经《书》《五典》缺,子书系百家之言,又未见到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不得不借鉴孔子所传杂经《五帝德》《帝系姓》。而《五帝德》《帝系姓》不录三皇、少昊

原来,古代五帝更替要与五行更替相合。清代段玉裁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五部》排五行次序是水火木金土。黄帝属土德,继黄帝立五帝位者必须是水德。然而少昊属金德,与黄帝五德五行次序不合,立黄帝便不能继立少昊。唐朝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引宋衷云: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

那为什么中国历史必须先讲黄帝呢?因为黄帝实现了部落大联盟。涿鹿之战,黄帝与第八代炎帝榆罔结盟,在涿鹿灭掉九黎族首领蚩尤,实现了黄帝族、炎帝族、太昊族的部落大联合、大统一。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领袖,万邦协和,九族和睦,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开创了中国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基本证实了这些史实。

因此,讲中国历史必须自黄帝始,儒家要用其五行更替秩序学说修正历史次序,少昊就不得不被屏除五帝系列了。

当然,少昊是真实存在的,史书必须给少昊留下合适的位子。

古人的少昊画像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这是古书的说法。其实站在现代人角度来看,并不是说黄帝的儿子每个都很有本事,都能组建很大的部落。其实中国上古是满天星斗式的文明,既然黄帝实现了上古部族大统一,各个部落奉黄帝为共祖,他们被称为子部落更合理。

黄帝子青阳姓纪,青阳的儿子少昊承父姓也姓纪。《路史·后纪》卷七纪少昊在帝位 84 年,《帝王世纪·五帝》纪少昊在帝位百年。司马迁没有把少昊列入五帝,但他还是承认少昊帝的身份。《史记·五帝本纪》称: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谓穷奇。《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服虔的话:少昊是金天氏帝号。司马迁称少昊帝号为少昊。

先秦帝王皆享有礼、乐。《庄子·天下》: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绎史·少昊纪》卷六纪少昊礼乐有《九渊》

何谓咸池?咸池就是日浴之处,扶桑树就长在咸池旁边。何谓九渊?古代谓极深的水潭就是九渊。《列子·黄帝》: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在我看来,九渊必在水边,大海自然也在水边,而且深不可测。

这种关于礼乐的记载,表明在经过儒家整理的上古史序列里,发祥于西北内陆的黄帝已经占有了东海沿岸地区的太阳崇拜神话。而少昊保留了与海洋有关的文化。

由于黄帝实现了中国上古部落大统一,古代部落远程迁徙成为可能。黄帝赐其第五子之地为清,在兖州、豫州、冀州之间。其子因此称为青阳。黄帝嫌青阳不成器,把他的部落迁到雍州、梁州。青阳之地也叫云阳,也称穷桑,也就是今天的咸阳。

少昊从其父号,最早也称青阳,后来在穷桑称帝,史称少昊。少昊又开始东迁,至兖州陈留浚仪(今开封)称空桑,后又东迁徐州鲁县(今曲阜),并于此去世。

这种复杂的迁徙路线,使人们对青阳、云阳、穷桑、空桑这些地名感到困惑,好像这些地名是随着部落迁徙不断迁徙的。所以,历史上也有人称曲阜为咸阳,这显然是与少昊部落自咸阳东迁有关,曲折反映了这种部落迁徙史。

有意思的是,正因为青阳从东方迁往西方,少昊从西方迁往东方,在中国西部就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家族——嬴氏家族,也就是秦始皇的家族,最后统一了中国。而秦朝灭亡以后,嬴姓还有后人,那就是被周武王将少昊后裔东迁到今日照市莒县的人们。解放初莒县还有祭日的传统,资料图片找不到啦。

威海成山头始皇东巡成山祭日演出

当然有许多细节争议,不再细谈。

三、三星堆也有扶桑文化。

以上资料比较老旧,没有办法,我国上古史研究很长时间没有重大进展了,现在的情况是许多考古新发现与古史记载对应不起来,而考古遗迹里又没有文字记载,比如三星堆就是。

从出土文物来看,三星堆也存在扶桑文化,即太阳崇拜。

典型的三星堆青铜神树,被称为通天神树,分三层,每层分延伸3个树枝,共九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满了果实,上面有9个金乌神鸟,反映了十日神话金乌负日等传说。

三星堆青铜神器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头顶花冠的正中有圆形的太阳标记,出土的造型类似汽车方向盘的青铜太阳形器、圆轮状的太阳纹铜饰件,都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

三星堆太阳崇拜青铜器

在全球范围内,眼睛都一直是重要的宗教器官,象征着日神。三星堆的纵目青铜面具反映的也是太阳崇拜。

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

这样分析下来,三星堆文明既没有与当时其他地区的中华文明隔绝,有许多文化现象就是中华文明的内容,三星堆文化本质上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不必过度解读。

太阳崇拜是缺乏宗教组织、制度、教义的,只是依靠祭祀形式维持。一旦人的思维认知达到更高程度,就会寻找更加高级的神作为依托。在中国,虽然夏商时期还普遍存在对太阳的崇拜,但到了周代,天子观念产生,虽然天子和日神有关,但也意味着纯粹的日神信仰在消亡。此后,祭日仪式依然存在,但更多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就像祭祀祖先和其他神灵一样。

所以,上古时期,扶桑是明确的中国东部沿海之地的太阳崇拜文化,所有围绕扶桑的神话传说都与太阳崇拜有关。随着周朝天子文化兴起,日神文化逐渐消亡,中国上古的扶桑文化的内涵逐渐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后世人不再明白扶桑的文化意义,而是从地理角度研究扶桑所指地域,甚至定位于海外,未免缘木求鱼。

全文终。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