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青花缠枝莲花梅瓶(关于明青花缠枝莲花梅瓶的简介)

以文说物——明景德镇青花缠枝牡丹梅瓶

作者:李琳

这件明景德镇青花缠枝牡丹梅瓶,1964年出土于邹城市平阳寺镇横河村东,高密昭和王墓,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梅瓶通高32.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0.5厘米,直口,圆唇,丰肩,短颈,腹下敛,圈足。胎体坚实厚重,胎骨坚硬细白,内腹可见一周明显接痕,内外施釉,釉色白而微微泛灰,釉层肥厚滋润,釉质晶莹洁白,细砂底,圈足,露胎。通体纹饰由三部分组成,以弦纹相间隔,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花卉,图案结构紧凑,布局协调,纹饰线条流畅,花纹清晰利索。肩部饰缠枝牡丹,以盛开的牡丹花为中心,枝叶缠绕其间,婉转多姿,生动地表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下腹部近圈足处饰变形蕉叶纹。整个青花色泽浓艳,彩料晕散自然。

梅瓶历史渊源

上海博物馆藏磁州窑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

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已很流行,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大量烧造而日趋风行,其各个时期的造型虽有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丰肩、圆腹、敛腰、窄胫等基本特征。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 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

明代瓷器经过宋代百花齐放,又经过元代过渡,变成了几乎由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从明代开始天下窑器所聚,至美至精之器,皆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之所以在明代成为瓷都,除了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交通外,明代在当时设置御器厂,对瓷器的管理与建设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明代景德镇瓷器不论从匠意、形式、技术来说,都已几臻于极点,不同种类的瓷器继续烧造。明代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波斯阿拉伯艺术逐渐传人中国,与我国原有艺术相融合,给瓷器业的发展带来异国的新的血液。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及单色釉瓷器品种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烧阜宫和朝廷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瓷器。这些御器,质量极精,造型美观,代表明代制瓷业的工艺最高水平。

文物出土

据了解,这件青花缠枝梅瓶出土于邹城高密昭和王墓,该墓当年被当地群众挖开,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陶俑、玉带等。1973年高密昭和王墓志在邹城横河村出土,墓志长宽均为80厘米,保存完好,现藏于邹城孟庙内。墓志志文如下:

高密昭和王圹志铭:

王讳观煐,乃高密安简王长子。母妃王氏。嫡生于大明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三日,嘉靖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准封高密王爵,册封未到,嘉靖十九年五月十五日以疾薨,享年二十六岁。于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御赐谥号,曰高密昭和王。妃严氏,乃兖曹邑民严讷之女。子一人,颐封,嘉靖二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册封高密王。女二人,未封。上闻讣伤悼,命有司治丧葬如制。王生前孝,能继武,而德与文同,今兹逝矣。东宫及在京文武官皆致祭焉。以嘉靖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葬于鲁城南横河东之原。御制铭曰:呜呼!王以宗室之亲,为国藩辅。荣赐王爵。未及显封。兹以令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圹,用垂不朽云。

由墓志铭可知,高密昭和王,即朱观煐,为朱元璋之裔孙,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正月廿三日,嘉靖十八年(1539年)七月廿六日准封高密王爵,册封未到,嘉靖十九(1540年)年五月十五日卒,年二十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四月初一日赐谥曰昭和,嘉靖廿九年(1550年)五月十一日葬于鲁城南横河之原。墓志中提到昭和王有一子,名为朱颐封,1973年在邹城横河村出土了其墓志(缺图片),高70厘米,宽68厘米,保存完好,现亦藏于邹城孟庙之内。墓志志文如下:

御制大明鲁府高密王墓志:

王讳颐封,乃高密昭和王之子,母妃严氏。嘉靖十五年六月十五日生,嘉靖二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册封为高密王,嘉靖三十二年七月初五日薨,享年十八。王未婚娶。上闻讣,辍视朝一日,遣官谕祭,命有司治丧葬如制。在京文武官皆致祭焉。以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葬于邹县横河之原。呜呼,王以宗室之亲,为国藩屏。甫膺封爵,贵富兼隆。兹以令终,复何憾焉。爰述其概,纳诸幽圹,用垂不朽云。

由墓志铭可知,高密王朱颐封为高密昭和王之子,嘉靖十五年(1536年)六月十五日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正月十七日册被册封封为高密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七月初五日薨,年仅十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二十一日葬于邹县横河之原。

通过对墓志铭的分析,高密昭和王朱观煐享年26岁,其子高密王朱颐封死时年仅18岁,可谓英年早逝,当然,这也是当时普遍寿命较短的一个体现。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灵",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因此,从明初起,朱元璋先后分封儿子二十四人,侄孙一人到全国各地为藩王,各封土建国,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护卫甲士,建立官殿庙社,常岁训将练兵,临视周回险易,造军器务精坚堪用",战时统兵御敌,捍卫朝廷,国中文武吏士皆受节制,诸王国俨然国中之国。朱观焕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后裔,墓中所出之物应为宫廷御制,这件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缠枝牡丹梅瓶便体现着当时瓷器烧造的顶尖水平。

审 核:李 莉

编辑:孙方方

转载于邹城文博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