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租界在上海哪条路 (法租界在上海哪条路地图)

无印良品就法租界说法致歉

说到租界,那要追溯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英鸦片战争,英国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过后,清王朝和英国人谈判,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美国和法国感到有机可乘,也和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及《黄埔条约》,获得了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开设领事馆以及享受治外法权等一系列的特权。这其中,也包含办租界的权利。

1937年,装甲车保护法租界的安全

要说是租地,那就没什么大不了。一个出钱,一个在上面做事,收租付租,你情我愿。然而,这租界可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在租界上,租地的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中国人犯了清王朝的法律,杀死了人,跑到法租界上,清王朝的官兵,不能直接冲进去抓出来。这里相当于是法国人的地盘,你清王朝,管不了。租界的定义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简单说,租界就是国中之国

法租界的租金

1848年,法国政府派遣第一任驻沪领事敏体尼(Charles de Montigny),在沪上建立领事馆。盖房子首先要选址,敏体尼游览考察了一番,就想选定与英租界隔洋泾浜相望的黄浦江边。但是,问题来了,当时的上海道台吴健彰并不同意此事,对敏体尼很是敷衍,只想在英租界里划一块地给法国。

1882年法租界全图

敏体尼威胁上海道台,说如果不肯批地,法国公使将乘船北上。接仁的上海道台麟桂顶不住压力,只好屈服,以每亩26两银子的价格租地给法国。1849年4月6日麟桂与敏体尼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时的法租界仅有986亩。

每亩26两的价格是很低的,有对比伤害就明显了。在前一年,也就是1848年,一位叫雷米的法国商人雷米从广州抵达上海,就有了租地的愿望。当时雷米看中的12亩地的主人向他索取每亩地300两的租金。地皮上的46间房以及一些棺材更是要每间房100两,每具棺材50两的高价。经过半年的交涉之后,雷米最终还是只能以320两的高价租到两亩多的土地。租地给雷米的上海人应该是发财了。

原上海法租界图

1853年9月至1855年3月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期间,法租界土地交易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因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法租界的司法相对宽松,更是成了避难圣地,难民大量涌入租界。到了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攻打上海之际,据《上海法租界史》记载:

据说中国难民多的不计其数,得给他们房子住,大家都赶着造房子。适合当地人习惯的房子像耍魔术般地一片片建造起来。有钱的商人把他们的资金都投在造房子上,没有钱的人借钱造房子,职员、买办、邮差、佣人,所有的人都投入这个投机事业里去,并且都从中赚了钱,上海泡在黄金里

1852—1872年法租界地价变化趋向图

法租界的城市规划与扩张

法租界主要存在于今天上海的黄浦区与徐汇区。1900年经历小幅扩张,1914年开始大幅扩张成立法新租界,20世纪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级的住宅区。越界筑路是法租界扩张的惯用伎俩。从1900年至1914年短短的十四年间,法租界共越界修筑了24条道路。1912年法国公董局投票表决要求法国领事向当时的北洋政府要求扩张法租界。1913年,时任法国驻华公使的康德正式向北洋政府要求承认其越界所筑之道路的警察权,其实就是强迫北洋政府承认法租界对于这些道路的主权。

种满法国梧桐的街道

法租界的大规模扩张正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此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大批的俄罗斯贵族巨贾来到上海,选择在法租界兴建豪华的公馆。直到现在,原法租界也是年轻人心中洋气时尚的代名词。今天的原法租界区域也依旧是上海西洋感最足的一块地方。法租界是外地人到上海旅游的必到景点。公共租界充斥着的繁忙的各国银行,洋行以及石库门廉价住房。而代表法租界的是霞飞路(今淮海路)上的咖啡厅、面包房以及路两边参天的法国梧桐。法租界的优雅,得益于管理者的规划与制度。城市规划方面,法租界要比公共租界严格。

浪漫法租界

1900年,公董局董事会便作出决议,除非得到法国总领事同意,从嵩山路起,其西面租界扩充区内要建造的任何建筑,都必须按照欧洲习惯用砖头和石块建造,而且至少要在房屋底层上有整整一层楼。在任何情况下,不准用木材或土墙建造简陋房屋。后期虽有破例,但总体得到贯彻。这样,法租界内形成了一大片经过精心设计、严格按照欧洲习惯建造起来的住宅区,道路建设在全市首屈一指。

法租界的代表性遗珠:武康大楼

与中国城市道路大多呈十字形交叉路分布不一样,法国巴黎的城市道路大多是以一个广场为中心,多条道路呈辐射状散开,如凯旋门广场就有多达12条道路向广场汇集。这样的格局就使两条道路的相交处形成一个小于90°的锐角。

凯旋门

当时的沪西法租界,道路建设也有一些带巴黎风格,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就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飞路)、武康路(原福开森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相交的六岔路口。而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之间就形成一个约30°的锐角。

六条道路交汇之处

武康大楼由租界所在的美商克里洋行(R. A. Curry)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Remond et Cotter)承建,设计者是今天路人皆知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当时他只有三十来岁,尚未拥有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受雇于克里洋行。他似乎对西方建筑中的古典折中风格有偏好,这或许与他的东欧情结有关,但他又要考虑法租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诺曼底公寓是他在上海设计的几十栋建筑中的早期作品。

武康大楼

诺曼底公寓整幢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为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参照了巴黎同类建筑的样式,以建筑朝南及朝西的一面为主立面。如果你站在西面看,整幢大楼很像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轮船。据说这家建业地产公司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小区,大都以法国的地名命名,诺曼底是法国西北部的一个半岛,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诺曼底公寓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诺曼底

1944年6月,英美联军成功登陆诺曼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的作用。诺曼底登陆是一个寓意成功的词,有人认为诺曼底公寓是为了纪念诺曼底战役而建造而命名,这就有点想当然了。因为这栋楼建成时,诺曼底战役尚未开始。当然,诺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批最著名的现代化高层公寓。上海从1906年外滩竖起第一栋欧式建筑麦克波恩大楼,西方的建筑风格与理念就根本上改变了上海传统的建筑风貌。上海成了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争妍斗奇的舞台。而诺曼底公寓这艘来自西方的登陆船,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武康大楼局部

老武康大楼使用现代主义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公寓楼标高30米,亦是对哥特式传统标高的突破;大楼坐北朝南,平面依楔状地形布置,楼身狭长;里面横三段式划分,基座为连续券廊,中部外墙间隔有突出的阳台作竖向构图,顶层有连通的挑出阳台,还有女儿墙勾腰,檐部以双重水平线脚;大楼底层设为商店,裙楼前部为拱廊通道;四至八层为居住层,设有北外廊;居室多为南向,户型组合灵活:有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四室户等,共有居室68套(方志载63套似有误),附房30余间;垂直交通徐步行便梯外,设有载客、载货电梯各一部。现在,人们把武康大楼也列为海派文化建筑的代表。

法租界核心区思南公馆

法租界,一个历史名词

法租界虽然美,但是当时的租界,对外国人、侨民和华人有严格的区分。在法租界,连监狱也分为西人牢、华人牢;住宅入居也严加区分,法国人居宅一般不允许华人入居。哪能像现在一样,在满是梧桐的道路边上吃吃冰淇淋,街拍美美的照片?

法租界

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43年7月30日,汪精卫伪政权收就收回了法租界,结束了法租界的历史。如今,上海法租界自然是一个历史名词。法租界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痕迹还在。提到它,我们该称之为原上海法租界历史应该被牢记,现实也不应该被篡改。

主要参考文献:

陈保平,陈丹燕:《住在武康大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牟振宇:《上海法租界早期土地交易地价及其内在机理》,《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2期。

陈炎林:《上海地产大全》,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倪静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