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重的答案解析(臣权重是什么生肖)

看过很多历史书籍,大多都是对上位者的歌功颂德,把失败者贬低得一塌糊涂,让人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一味地歌功颂德,早已弄丢了历史的真实模样,也不会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收获,向着先进前进也就成了一句口号。

但是,当我看完了《双料帝王·刘秀》这本书,又重新产生了对历史真相的探索。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正宇,现在是北京平谷区作家协会会员。对两汉至三国期间的历史颇有建树,曾出版过《纵横三国论英雄·乱世英雄》等书籍,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跟着作者重新回到了那个战乱混乱的年代,见证作为西汉皇室远亲的刘秀,如何从众多藩王割据的局面里脱颖而出,当上了东汉的皇帝。又运用铁腕稳固了当时的政权,把汉朝有序顺利地传承下来,迎来汉朝发展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认识一下刘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当上东汉皇帝的,又是如何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他对自己的婚姻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01刘秀上位:真的是老天爷的安排吗?

刚刚成年的刘秀,还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那个时候,虽然他也姓刘,但只能算是汉高祖的远房亲戚。

没有远大的理想,终日想的也只是干好庄稼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再说,当时因为王莽不招待见的国策,各地纷纷闹起了起义。起义里的人算得上是刘氏宗亲的人数不胜数。费心费力地揭竿起义,到时皇帝还说不上呢!何必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不如务农了,起码不饿肚子。

那么刘秀是什么时候动了称帝的心呢?

作者经过各种文献的比对分析后,告诉我们,人在经历了种种险恶的生存环境后,通常都会做出适应环境的改变。

刘秀和亲大哥刘演都在辅佐高祖的嫡亲更始帝刘玄。结果,刘玄一个不开心的就把功劳很大的大哥杀掉了。吓得刘秀既不敢为大哥服丧,还要强颜欢笑装作毫无事情发生。因为他知道如果走错了一步,可能他也会跟大哥一样,死得窝囊。

直到遇到了童年的好友邓禹,跟他的一番促膝长谈,采访刘秀对开创帝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只有自己当皇帝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想法有的,接下来就是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契机,将自己称帝的事宜昭告天下。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讲,比较好的契机就是借助谶语上位。

谶语是什么?就是上天发布的昭告。比方过去的人特别注意是否有老天爷的庇护。如果出现上天指点,那就证明这个人得位很正,天都帮他。

当时谶语是能否当上皇帝的重要依据,非常具有说服力。看中了这一点,刘秀就开始查找用什么谶语更有利于自己行事。

偏巧此时忽然流行了一句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话,这让刘秀感到高兴。他想也不想拿来即用,立刻借着机会称了帝。

其实纵观历史,各个朝代都发生过借用谶语推翻前朝的故事。比如,有一句谶语说:亡秦者,胡也。

说的就是秦始皇手下有一个叫卢生的方士,给始皇送了一本书,书上说亡秦者,胡也!

看到这句话的始皇大惊,这是不是胡人要攻打秦国呀?于是他立即命人在边境上修建长城。然而他阻挡了胡人的侵犯,却忘了自己的儿子名中有亥,江山后来断送在了胡亥手中。这个故事真是让人赞叹:好有趣的谶语。

谶语到底准不准,刘秀信谶语吗?非也!

谶语不过是用来刷刷他在民众面前的存在感,借着这份存在感,巩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罢了。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的头脑聪慧而有见识。说他有胆有识也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02刘秀治国:驾驭国家是需要技能的

刘秀建朝东汉,史称汉光武帝。称帝后就开始琢磨如何能稳固政权的事了。

当时,有两件事会影响他的帝位存续问题。

一件是王莽称帝时出现的隐患。臣权重,君权轻,把过多的权力给了下属,自己反倒没了权力,最后被拉下了皇位。这是他从王莽失利的经验教训深刻领悟到的。

另一件事就是为渔阳太守彭宠反叛而感到心烦。

彭宠很有才能,在刘秀起兵后腹背受敌的时候毅然做出了支持刘秀的决定,并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当帝后,彭宠却感觉刘秀不感恩,不封地封王也就罢了,连个谢意都没有,更重要的还找了个人来监视自己,不停地制造麻烦,编排自己的不是,恼火之下,彭宠开始造反了。

虽然后来彭宠被刘秀镇压,但刘秀从这件事里也认识到,整个疆域里还存在很多朝堂管理不到位的区域,必然会引发叛乱,自然危及了自己王朝的存续问题。

知道了自己的劣势,刘秀经过三思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朝内不设丞相,而设三公。三公就是司徒、司马、司空。去掉以前所讲的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中的大字。

司徒掌管民生、司空主管水利、司马管理军队。

将全国集权分为三部分,对权利进行相互制约。这去掉大字的三公也与过去大三公有本质不同。

如果有大字,就会导致三公手下的兵只对自己的主子效力;而且,去掉大字也从心理上把三公的职位弱化,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力结构。

除了国体的设计,在地方管理上,刘秀把集权层次分为了朝廷、州、郡国、县四个层级。设置州刺史,主要的权力范围是监察州、郡、县的工作情况,及时向皇帝反馈信息。

安稳人上,刘秀更显示了有头脑高智商的一面。

对于功劳突出的人,对其进行封地封侯,以安将士军心;同时制定了一条特殊的国策,就是不能没事总寻思打仗,不谈武事。这种政策的颁布,也让那些股肱之臣意识到,如果不隐退就是在窥视皇位。

一时间,邓禹、贾复等人纷纷放弃兵权。没有人要挟了,皇位也安全了。

慢慢地,刘秀开始大展手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

03刘秀婚恋:能辅助帝位的才有真爱

刘秀身边,有两个妃子值得一讲。

一个是阴丽华,一个是郭圣通。

阴丽华是那个年代的大美人,春秋时期管仲的后人。因为美貌,这在刘秀心中是女神般的存在,能娶到阴丽华,婚姻必会圆满。

刚接近女神的那年,他还在给更始帝刘玄打工呢。因为大败王莽,一时刘秀就成了大英雄,娶了阴丽华也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情。

还没来得及跟阴丽华培养出感情,一纸调令,就被刘玄要求去了洛阳。

后来刘秀又到了河北,认识了当地的名媛郭圣通。

郭圣通的父家有钱,母家又是真定恭王的女儿,这是妥妥的皇亲,门第要远远高于阴丽华。而且,郭圣通的家族非常支持刘秀,这也使得刘秀有了自立门户的基础,羽翼自然也变得丰满起来。

刘秀称帝后,阴丽华被接到了洛阳,被封为贵人,位居郭圣通之后。

没有想到的是,郭圣通的舅舅刘杨谋反,侵犯了自己朝堂的地位,刘秀只能杀之而后快了。杀了爱妃的舅舅,无疑会对郭家产生嫌隙,不利于王朝的稳定。

于是刘秀再次动脑,把郭圣通封为皇后,其生产的儿子刘强为太子,也是安抚了郭家的民心。

刘秀的作法最初仅是这了权衡利弊,可随着阴丽华生下的小儿子刘阳懂事后,刘秀改变了一直坚持的看法。

刘阳十岁通《春秋》,治国更显出了独特的一面,他对当前朝政的推测与官员实地考察后得到的结果相同,这不禁让刘秀对其刮目相看。

随着刘阳的逐渐长大,刘秀越发觉得他才是更适合继承皇位的人。但是废长立幼有悖伦理,一时他也没想好要不要力捧刘阳。

不过,市井传颂着郭圣通的弟弟郭况的美言时,刘秀动了换太子的心。

坊间都传郭况待人宽厚、礼谦下士,他家算得上是门庭若市了,他本人的名声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种境况很像当初未立朝称帝的王莽。看到这种情景,刘秀坐不住了,身体里流着汉室血液的郭况真反了怎么办?

纠结了很多天,刘秀最终决定,用没有野心又没有刘氏血统的阴家取代郭家的地位。主意拿定就找了个理由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位。

有着自己血统的刘强当然会想明白其间的利害关系,于是屡次提出让位。获得首肯后,刘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一身的富贵荣华。

刘阳也在刘秀的操作下毫无悬念的当了太子,后改名为刘庄。

刘秀对后宫的处理,我倒觉得比后世许多皇帝处理家室都很理性和暖心。不用血雨腥风,运用头脑手腕,有时也能达到帝位的巩固、朝庭内部的稳定的目的。

纵观一代帝王刘秀,我认为作者给予的双料评价特别恰当。能开国也能兴国;能教子更能驭妻;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一位有学问、会思考、能打仗,更会用人的多才能帝王。

你眼中的刘秀是什么样子?不妨留言跟我聊聊吧。

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来自电视剧),如有侵权,告之必删!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