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重要的心肌酶学诊断指标,cTnI和cTnT历经了定性、半定量、定量的检测过程,其检测值越来越准确。近年来,新的高敏感方法检测cTn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日渐增多,并被众多相关指南推荐,我国也发布了高敏感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4)。

一. 什么是高敏cTn?

什么是高敏cTn(hs-cTn)?解释这个定义稍稍有些复杂,我们还是先用简单的例子说明。举第1个例子如下。如果直接用10 ml针筒抽取1 ml液体,波动会比较大。我们做个试验,抽5次分别为1.20 ml、0.90 ml、0.80 ml、0.90 ml、1.30 ml,5次平均值为1.02 ml,标准差(把5次实际值减去平均值的平方和除以5,然后再开方)为0.22 ml。这说明用10 ml针筒抽取1 m液体,波动确实挺大的。

如果改用1 ml针筒抽取1 ml液体,抽5次结果依次为1.03 ml、1.04 ml、0.99 ml、1.00 ml、1.03 ml,5次平均值是1.01 ml,标准差只有0.02 ml,说明波动很小。这个还不够公平直观,把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得出一个指标,叫CV值,也称变异系数或不精确系数。用10 ml针筒抽取1 ml液体,变异系数20%,而改用1 ml针筒后,变异系数降为2%。

这个1 ml针筒好比是hs-cTn,10 ml针筒好比是cTn,而抽出1 ml,好比是我们划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指标。hs-cTn的第一个条件是,在诊断AMI的这个点位,CV值不能超过10%。有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要在这个诊断点位比较CV值?很简单,如果用10 ml针筒抽取8 ml液体,其CV值和用1 ml针筒抽取8 ml液体会有大的区别吗?当然不会,只有抽取的量比较小时,1 ml针筒精确性才有优势。同样,在比较高的数值比较两种cTn测定方法波动的CV值,hs-cTn就没有优势。

再举第2个例子。我们以测定普通cTnT为例,它最低只能测出10 ng/L,而hs-cTnT最低能测出3 ng/L。这里面又派生出一个概念,早期普通cTn在表面正常人群(这个定义比较复杂,不展开解释,暂时理解成正常人群)中会测出很多值是0 ng/L,或者有些实验室在10 ng/L以上才会报告具体值,在10 ng/L以下就直接报告<10 ng/L。

实际上,我们正常人体内是有生理cTn浓度的,绝对不会是0 ng/L,如果很多人在0~10 ng/L之间有具体值,可能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cTn变化。于是,就有了第2个定义,即依据表面健康人群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测出具体cTn数值,把cTn检测分为四个水平,检出率>95%为水平4,检出率75%~95%为水平3,检出率50%~75%为水平2,检出率<50%为水平1,其中水平1为普通cTn,水平2~4为hs-cTn(表1)。

表1. 评估hs-cTn检测性能的方案

来自高敏感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4)。

二. 指南与实践的差距

理解了前面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阐述hs-cTn的定义。hs-cTn是指在表面健康人群中,至少有50%以上的人能够检测出具体数值,并且在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数值的CV值≤10%的cTn检测方法。

hs-cTn更为精确,波动更小,作为一种更好的检查方法,其最终取代传统的cTn无疑将是一种趋势。目前hs-cTn作为3小时内早期诊断AMI的指标,依据间隔两次检查(2~4小时)数值变化的百分比协助判定是否AMI,作为更可靠的危险分层指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预测指标,这些新的应用进展研究依据已越来越多,指南和共识也在这些方面也有所推荐。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注意到指南和临床实践有时仍有一定差距。各版指南均采纳的AMI诊断标准是,cTn超过第99百分位数值,但在很多医院中临床诊断标准却并非如此。例如,有的厂家cTnI说明书标定的第99百分位数值为4 ng/L,有的厂家cTnT说明书标定的第99百分位数值为14 ng/L。有些医院认可的临床诊断标准要远高于此,分别为10 ng/L和100 ng/L,尽管未经过本地区人群第99百分位数值的严格校正,但长期实践下来也被逐渐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hs-cTn的优势是否能真正得到体现,是否真正有实用性还有待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

三. 后肌钙蛋白时代的展望

hs-cTn检测的指标仍然是cTn,而不是一种叫hs-cTn的新鲜事物,只不过这种检测方法的精确度高些。从生理角度出发,心肌细胞在不断新陈代谢,正常衰老和凋亡不可避免,同时机体亚健康状态,比如长时间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异常、肾功能受损,均可能导致心肌微损害,短暂可逆的心肌缺血、缺氧(如冠脉痉挛、冠心病心绞痛),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血液中cTnI、cTnT微量升高,故过于敏感的诊断指标并不一定利于AMI诊断。

hs-cTn较cTn传统检测方法而言并未产生质的飞跃,也无法改变心肌坏死后cTn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才大量排入外周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所以不断提高检测敏感度,到一定阶段后便不可避免地会走入一条死胡同。cTn无法像心电图那样能够更早期地捕捉到AMI的信息。

在免疫学方法不断革新的现在,提高检测灵敏度已经不再十分困难,后cTn时代一定是致力寻找一种能更加早期检测到AMI的心肌酶学指标。很多生物学家已经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满意的生物学指标,但相信它的到来不会让我们期待太久,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到来。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高红果┆制版 张小珍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