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讲授职业道德的时候,一直在围绕一个概念,便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正所谓大道至简,经过不断的揣摩,年近四十才懵懵懂懂的悟出点法律与道德的精髓。那么 我想从一对新人在西方婚礼上的仪式讲起。
温暖而神圣的音乐响起,男主在礼堂激动的矗立,女主的父亲托起她的手,缓缓的将女主送到男主的身旁,将她的手递给男主。这是一场人生的托付。这时牧师会说:这位先生,你是否愿意娶身边的这位女士成为妻子?这位女士,你是否愿意嫁给这位先生成为你的丈夫?从今以后,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环境是好是坏,是健康是疾病,是成功是失败。你们都要相互支持、爱护、同甘共苦,携手共创健康美满的家庭,一直到永远。男女主分分宣誓愿意。而我们古代的成亲,同样是在各方家人的共同见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对方。那么这场仪式中的誓词,已经完完整整的将婚姻的所有内涵、责任,诠释的清清楚楚。它看似并不具体,甚至过于粗略。它没有确定财产归属,没有强调家庭具体责任和劳动范畴,但却让人感觉完美无缺。那么我们遵守的是什么?是法律吗?那便是道德和信仰。
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差别在哪里?不妨查些资料,其中有两个公认的定义。其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其二,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由此你会发现道德是比法律高尚,两者是应该起到互补作用。如果过分强调法律的强大其实就会出现更多的所谓道德沦丧的聪明人。法律条款越多越细就越能说明这个管理水平越高吗?不一定。再细致的法律条款也会有疏漏,也会有弊端。例如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个人每年超过96万以上部分要征收45%的税收(96万以内还要扣出一定比例的税)。可事实有多少富人把这个税给交了?因为总有办法把这个税给避了。将十二岁的儿童入刑是否就能真正阻止儿童的违法行为?新婚姻法再次明确了婚前婚后财产还将离婚设定了一个冷静期,就真的能挽救那一桩桩在情感上支离玻碎的婚姻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难道必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订立制度来要求其认真上课,积极辅导和批改作业,不让学生家长产生负担吗?所以你会发现法律里的条条框框是无法将所有问题囊括的。而且也会同样的产生更多的漏洞和问题。和提高道德与信仰相比投入的成本十分巨大,而对未来国家的影响将极为深刻。最后只能让执法的队伍不断的扩大!社会成本不断提高!
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身边举不胜举。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树立的不光是有形的制度,更应是无形的高尚道德和坚定的信仰。一个家庭的矛盾解决更多的是靠包容与担当,一个爱字就可以化解一切的问题。可我们当今的现实婚姻有多少是真正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呢?那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根基自然就不会稳定。这一道德的改变最后只能通过法律的这条最后的底线来弥补。一个企业想实现效益和成功,都将建立最健全的制度视为核心,其实当企业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再多再细的制度和约束也无法挽救劳动者的信心,更无法激发出活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法律的框架下可能永远也无法捋清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务事。那么当今的法律实际更多的是在恶补我们道德和信仰上的缺失。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大到一个政府,一个国家。只有道德和信仰才能让其真正的壮大和发展下去。
一晃儿交通的课上了十多年了。有时回头想想,也终于找到了一直如初的坚持。那便是职业的道德和信仰。希望国家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真正的理解善良,诚信,公平和自由的含义。从道德和信仰上武装自己,那么我们才会无坚不摧。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