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一壑,丘,是指山丘;壑,则是指沟壑。一丘一壑,在今天看来,通常就是借指山水。可是,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来说,一丘一壑,似乎意蕴更加丰富。
因为,在中国文人眼中,山,不仅仅是山,水,也不仅仅是水。山水有情,亦有意。山水,给人以感发,人,赋予山水以情怀,以志意。
一丘一壑,最早出自班固的《汉书》,《汉书·叙传》有言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gan)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在沟壑边,怡然垂钓,那么,人间万物万事,就不能触犯或者欺骗自己的意志;游息于山丘,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人或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快乐。
于此,即可知,很早,中国人就明白了山水对于人的意志、性情的作用——一丘一壑,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而对于中国的许多文化人来说,寄情一丘一壑,首先,似乎就是一种满足,一种生活方式上的满足,一种精神需求上的满足。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过于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回乡,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游山玩水,一丘一壑间,他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归依,也寄托了自己热爱自然的精神追求。
宋张方平《都官叶纾郎中归三衢》,有诗句曰:一丘一壑平生志,况有门人伴钓游。更是直接表达出了一种生命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其实上有所承,所承继的,正是《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简单自足,不过于贪求的思想、精神。
建立在此等满足感之上,一丘一壑,更高的一个层面,就是一种生命和精神的自由、放达(形而上的)。
黄庭坚有一首诗《梦中和觞字韵》,诗曰: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一丘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
与胡椒八百斛金钗十二行的显贵者相比,黄庭坚觉得一丘一壑可曳尾,即足矣。因为,拥有胡椒八百斛的元载(唐人),最终却因为贪赃枉法,被抄了家;那些金钗十二行,妻妾成群的达官贵人们呢?最终亦不过是筵席尽散罢了。而仅居一丘一壑者,却能够像《庄子·秋水》中曳尾于涂中的龟一样,虽是苟活,却也活得悠游自在。言下之意,一丘一壑,能给人以某种生命的自由自在,一份生命的逍遥。可以看出,此等满足,更大层面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人眼中,一丘一壑,生发的是一份精神世界的圆满。
一丘一壑,对于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来说,似乎,意义更大。
文与可画竹,是因为胸有成竹;同样,要画好山水,也必须要胸中有丘壑。但一丘一壑,只是一种现象,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一种纯粹的精神,或者精神的纯粹。
所以,古人就认为,绘画如做人,首要还是培养其纯粹精神。董其昌就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养心,使人心地高洁,方能画出好山水。黄山谷也说:一丘一壑,自须其人胸次有之,但笔间那可得?胸襟磊落,自成丘壑,好的山水画,不是单靠笔间功夫能画出来的。
可见,一丘一壑,在文化人心中,最终,它应该是一种人格修养。
如果说,对于画家来说,胸中有丘壑,才能画出好作品,那么,对于一位寻常人来说,胸中有丘壑,也才能成就一个人的好人品。
若然,一个人胸中有丘壑,那么,其人,自当视野自阔,境界超拔;自当包罗万象,兼收并蓄;自当温良恭俭,宽厚待人;亦自当志向高远,胸怀天下矣。
作者 路来森
滕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