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恒是以下影视剧的编剧:
1990年,《本命年》,导演谢飞,主演姜文、程琳;《菊豆》,导演杨凤良、张艺谋,主演巩俐,李保田。
1992年,《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雷格生;
1998年,《没事偷着乐》,导演杨亚洲,主演冯巩、丁嘉丽。
2000年,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导演沈好放,主演梁冠华,朱媛媛。
2006年,《云水谣》,导演尹力,主演陈坤,李冰冰。2007年,《集结号》,导演冯小刚,主演张涵予,王宝强。
2008年,电视剧《中国往事》,导演张黎,主演张国立,朱茵。
2009年,《铁人》,导演尹力,主演吴刚,黄渤。
2011年,《金陵十三钗》,导演张艺谋。主演倪妮,克里斯蒂安贝尔,佟大为等。
2003年,《少年天子之顺治王朝》改编自凌力的著名长篇小说,刘恒担任该剧总导演、编剧。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外,还有:
1992年《四十不惑》,导演李少红,主演李雪健、宋丹丹。
1994年,《红玫瑰白玫瑰》,导演关锦鹏,主演吴兴国,赵文瑄;《西楚霸王》,导演冼杞然、罗卓瑶,主演巩俐,关之琳。
1995年,《画魂》,导演黄蜀芹,主演尔冬升、巩俐;《跟我走一回》,导演刘国昌,主演张丰毅、吴家丽。
1999年,《漂亮妈妈》,导演孙周,主演巩俐、施京明。
2004年,《张思德》,导演尹力,主演唐国强,吴军。
2010年,《乱世胭脂》,导演张宝全,王坪。
2012年,《雨中的树》,导演尹力,主演王志飞,丁柳元;《南方大冰雪》,导演龚应恬,主演房思瑜,敖翔。
2013年,《杀戒》,导演竹卿,章家瑞,主演刘烨、倪妮。
2016年, 《我的战争》,导演彭顺,主演刘烨、王珞丹。
获得如下奖项:
2013 第17届北京影视春燕奖第4届北京十佳电影工作者 (获奖)
2012 第3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奖《 金陵十三钗》 (获奖)
2012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金陵十三钗》 (提名)
2010 第1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奖《铁人》 (获奖)
2009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 《集结号》 (提名)
2008 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集结号》(获奖)
2008 第8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 《集结号》 (提名)
2007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云水谣》 (获奖)
2006 第14届北京影视春燕奖优秀电视剧编剧奖《少年天子之顺治王朝》(获奖)
2005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张思德》 (获奖)
2005 第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 张思德 (提名)
2002 第2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获奖)
2000 第10届北京影视春燕奖优秀电视剧编剧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获奖)
2000 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获奖)
等等。
如此高产高质的作品足以说明刘恒是编剧界的大牛,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或许过于夸大,但是说是中国顶尖编剧的其中之一则毫不为过,作为好莱坞专业编剧的严歌苓曾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与刘恒合作,曾说自己在编剧方面不如刘恒。那么,刘恒到底何许人也?
事实上,刘恒最开始成名并不是编剧,而是专业作家。刘恒生于1954年,70年代末刘恒开始文学创作,因发表风格独特的《狗日的粮食》(1986年)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引起文坛关注,此后,连续发表了《白涡》、《虚证》、《伏羲伏羲》、《教育诗》、《黑的雪》、《逍遥颂》等中长篇小说,部分小说被译成英、法、日、韩、丹麦等多国文字,已有五卷本《刘恒自选集》问世。刘恒被写入当代文学史中,成为80年代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2004年在北京文学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天知地知》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获首届老舍文学奖、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第35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及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提名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获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称奖。荣获第二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
电影《菊豆》改编自他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
《黑的雪》被改编成电影《本命年》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被改编成电视剧《中国故事》;
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分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刘恒作为一个成就卓著的专业作家放弃小说写作转向编剧曾让许多文学爱好者感到惋惜,甚至是一种艺术方向上的堕落,但刘恒却不这么认为,知识分子的承担可以体现在更大范围,而非囿于一角孤芳自赏。他喜欢通过影视的途径,让自己的价值观与观众有着更大范围的接触、探讨与分享;他认为,作家不要把自我封闭当作多么高级的体验,那其实包含着知识分子的倨傲与局限。刘恒的声音,通过影视的方式得到了更远的传播。
因此可以说,刘恒从事编剧创作有着他的通达,但不变的是他一颗严肃的思考的精神,这丛严肃文学中继承下来的责任感使他的电影剧本写作不致于流入空虚和浮华,引领人去思考电影内在的意义,这恰恰也是当前中国电影需要的。
那么,何为一个好的剧作?刘恒说:我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就一个:写的时候自己是否被感动了?所谓触摸人心最柔弱的地方,其实就是应和了人们固有的悲剧感。如果不能把作品弄得特别精致或者特别真诚,却让人家感动实在是难为人家了。
在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刘恒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坚定和朴实。曾有人这样写道,《金陵十三钗》即将上线,有一天我正在王府井逛街,张艺谋气急败坏地打来电话,他刚从媒体上看到,宣传公司竟拿床戏做卖点,他既悲且怒。张艺谋无法掌控局面,甚至海报都是网上公布出来后他才能查看。张艺谋责令我刻不容缓向刘恒老师和原著严歌苓道歉——没想到主创们的心血之作被糟蹋,而他竟毫无办法。立即道歉!于是,我站在喧嚷的大街给刘恒老师打电话,既要准确传递歉意,又不想被路人听到我过分招摇的内容,我频用代称,意义含混,说得像特务暗语。刘恒老师那边极为安静,他耐心地从噪音中辨识,声音安静镇定,没关系,我都知道了,无需争辩,我们只用作品说话。那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感觉,我就像听到寒潭滴水的声音,让我在众生喧哗的混乱中顿感清凉。他以始终的善意、韧性与看似诙谐却不容侵犯的智慧,对抗风雨。
直到电影首映,当时的公司要求着正装走红毯。刘恒老师着衣随意,我印象中以深蓝深灰的夹克样式居多,从没有见过他西装革履或浓墨重彩的造型,因此我赶紧通知他准备。刘恒老师的回答非常好玩:正装吗?我摘了帽子就算是正装。果然,无论演员的服饰怎么夸张和鲜艳,他依然像到邮局取张汇票那么随意松弛。他以极尽温和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