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樱花怎么来的(南京鸡鸣寺樱花来源)

要说什么是专属的中国式浪漫?春游赏景绝对少不了。刷屏的网络用语中,有一条叫做鸡鸣寺的樱花开了的流行梗,每年三四月,只要临近樱花季,都会重新火起来。

起源是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衡在一次讲课中,对学生说: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的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傍晚的月亮。其中,楼外的蒹葭寓意着爱情,傍晚的月亮寓意着远方的故乡。

他在课堂上说完这段话后,真有一名学生去找他请假了。

学生问他:老师,还记得你说过会给我们两次逃课的机会吗?

周衡回:当然记得。所以是因为楼外的蒹葭还是傍晚的月亮。

学生说:鸡鸣寺的樱花开了。

周衡直接秒回:来办公室批假条。

……

记者了解到,周衡是江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创作、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代文献与文学、江南文化与文学。

后来,这段莫名其妙看似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对话流传到网络,成为了高校文科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文艺代表。微博搜索相关话题,能看到它突破了300多万的浏览量。一名网友留言说,中国人性格深沉内敛,不把情爱挂在嘴边,但是生活中从来不缺少隐喻式的浪漫。

再到后来,鸡鸣寺的樱花开了衍生出另外一种新意义,它还表示: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发生了,不可能等待的人回来了。这是因为大多数樱花都在三四月开放,而鸡鸣寺的樱花会在入秋的反季节开放。

鸡鸣寺的樱花开了,本是一句文科教师与学生的日常对话,为什么能触碰到那么多网友的情绪,引发共鸣?江苏省社科院研究院赵伟认为,这可能是大家内心深处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对自然美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和追求。

虽然只是一段简简单单的文字表述,但是提到鸡鸣寺的樱花开了,我们的感官世界里会自动脑补出画面,是基于大多数人经验的共通记忆,花木在这里是一个符号,意味着美好。

赵伟说,观景,赏花是根植于人内心的浪漫,我们现在常说,赶趟儿去看花儿,除了欣赏美景,享受生活,可能为的也是一种被治愈的感觉,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植物,感受到春意,会让人觉得心情特别舒畅愉悦。

据扬子晚报2月24日报道,南京鸡鸣寺路的消息树开花了——全长不到500米的南京鸡鸣寺路,两旁樱花林立,其中有一棵树是樱桃树,比樱花树花期要早,所以被称为消息树,消息树开花,代表着樱花季马上就要到来。每年三四月,鸡鸣寺的樱花都会吸引来一批游客到访,目前这里早已形成了一道成熟的赏樱经济。

记者在社交网站上看到,已经有许多外地的网友蓄势待发,准备到南京看鸡鸣寺的樱花开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校对 盛媛媛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