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好久不久,我是lilia,首先祝大家三月好运鸭~
今天邀请到的是复旦大学互联网协会创始人之一的师兄,有丰富的产品实习经历,目前是腾讯的产品经理
大概是四年难得一遇的干货解读,手把手教咱写产品报告,还有投递简历以及面试carry全场的分析和总结哦~
真的很良心!但凡是我自己参与排版编辑的都是我超爱超推荐的!即使没有考虑申请这个方向,我觉得也可以坚持看完,因为会有很多启发深思的小花花
实际上互联网很多做业务,做产品做运营的之后可能会转向商分战略岗,我之前也有了解到咨询出身跳到甲方业务的
所以路径不唯一,战略产品互跳很常见,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才是最重要
学长有话说
研三时在复旦和同学们搞了复旦互联网协会之后,经常有学弟学妹问我面试要准备什么(BGM: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疑问??~)
我都会建议有项目经验的,带上自己的项目总结;没有项目经验的,带上一份产品分析报告
但是很多同学并不知道产品分析报告要怎么写。经常有学弟学妹拿着自己写的产品报告,问我说那这个去面试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我打开一看,是一份几千上万字的word文档。。。。。。
1.产品基本信息
2.产品功能分析
3.产品市场分析
4.竞品分析 ……
写的内容很多,却不知道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最终在第5分钟时,我放弃了继续读完的想法
分析框架谁都会,观点总结谁都会,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问题?你如何拆解问题?你如何解决问题?
常犯错误
其实,这也是大家在写作产品分析报告中常犯的错误,包括:
♦格式胜于思考:报告格式看着非常专业,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实际没有多少个人思考
♦把产品报告写成长篇论文:一打开几千字的文字袭来,让人看得头昏眼花
♦把产品报告写作商业战略分析:动不动腾讯、阿里,动不动市场布局,动不动商业战略
♦什么都想写,什么都写不好:报告涵盖产品的方方面面,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看似全面细致,实则毫无重点
♦思考不深入,给自己挖坑:提了一堆改进意见,没有哪个能经得起推敲
下面我大致介绍个人对产品分析报告的心得
把产品分析报告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分析,看究竟应该怎么入手。未必是正确的方法论,但希望能起到一些引路的作用,避免学弟学妹们踩坑
我们可以用一种新思路,把产品分析报告也当成一个产品来进行设计
我们做产品,不能一上来就想着产品功能、产品形态,而是要先搞明白产品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
同样地,写产品分析报告,不要一上来先考虑分成什么框架结构、报告形态,而是要先搞明白:产品分析报告这个产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产品报告写作方法
No.1
产品分析报告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app产品目标会根据公司的战略而有所不同。有的产品是为了帮助公司直接盈利,有的产品是为了帮助公司获得抢占用户流量市场,有的产品目标是打造社会口碑
产品分析报告这个产品,在不同场景下有着不一样的产品目标:
在求职的场景下:
是为了帮助求职者获得工作机会
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获得面试机会、增加面试通过几率等等子目标
在产品团队内部:
有时是为了调研竞品,判断项目有哪些优化方向。
在公司战略部门:
是了解整体市场,判断某个业务值不值得做,值得投入多少成本做
面对不同的场景和目标,依然相信网上查来的通用模版,希望套用一套万能的报告写法一劳永逸,是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合理的做法是,是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写作方式
在应届生求职场景中,你的报告只需要服务于一个目标,帮你拿到工作机会
小平爷爷教导我们,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喵喵喵~记住了没?!不要再报班学产品分析课啦,看这里,记笔记!)
确立了产品目标,我们再进入下一个问题
No.2
产品分析报告的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
需求分析有三板斧:什么人?在什么场景?做什么事?
我们先来看看产品分析报告的用户是谁、他们希望做什么事?
其实我们仔细推导一下,在求职场景里:
产品分析报告的用户是谁?——是招聘者、面试官
面试官是谁?——业务骨干,团队组长,公司总监,HR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快速了解面试者的能力水平, 判断是否可能是合格的候选人
如果实现不了这个需求会怎么样?——大概率会放弃这个候选人,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另外几百个等待机会的候选人(不要说你什么都不会,但是愿意学习。。。公司需要你来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你才有成长的机会)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不用说你也知道了,非常专业,也非常忙(会总结!有亮点!)
非常专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只关注最能表现你能力的核心部分,意味着各种套路他们都看过很多遍,意味着他们会自动忽略各种产品版本号、手机系统等反映不了你思路的废话,意味着他们不会认真听一个学生侃侃而谈市场布局、发展战略(很多同学很自以为感觉良好而没有说到点子上orz~)
非常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很讲求接收效率,意味着他们希望能最少时间明白你的思路,意味着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篇几千字的文档,意味着他们如果1分钟内抓不住你的重点可能就会放下这份报告
他们看我们的产品分析报告,就像老师看学生的作文习作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老师需要给你批改意见,给你打分;他们不用,可以直接给你不及格
我们高考写作文天天强调要30秒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现在却试图让面试官花半小时读懂你的产品报告
真是图样图森破~
No.3
产品分析报告的正确打开姿势
理解了产品分析报告的目标、用户和需求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讨论产品分析报告的具体写法了
在此我总结了几个产品分析报告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先罗列如下:
思考宜全,切入宜细,立意宜高纵向体验,贯通流程;横向对比,找到差异回归定位,衡量利弊找准目标,提出建议1 思考宜全,切入宜细,立意宜高
这个原则讲的是产品报告的选题
首先,什么叫思考宜全呢?
举个例子:你想分析知乎这款app,你首先要知道:知乎完整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一些优秀的同学可能马上想到:知乎核心功能是问答,此外还有文章、专栏、live、私家课、电子书等等
这样的思路是很好的,但是还不够,远远不够
上面列举的这些,只是知乎在用户侧、更具体来说是内容消费者侧、更具体来说是其中的内容模块。产品新人往往容易只关注用户端的表现,但更多功夫其实在幕后
粗略来看,知乎完整的体系可以按角色进行划分:
用户侧:内容消费者:问答、文章、专栏、live、私家课、电子书等内容模块,好友关系,个人盐值,会员体系……
内容生产者:编辑问题、编辑回答等编辑模块,点赞/感谢/收藏等创作数据模块,创作者中心模块(包括数据分析、问题推荐、推广自荐等等),费用结算模块,内容申诉模块
平台运营侧:内容分发与推荐机制商业机制(广告、付费内容等)敏感违规内容审查与处理机制思考宜全,指的是在着手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要尽量穷举产品的各方各面,不只包括用户层面的梳理,而且包括围绕这个产品各个角色所对应的各种模块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
其次,什么叫切入宜细呢?
经过前面的一步,我们对产品整体有了理解,于是很多同学哗哗就开始一通分析,提出各种建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简直想把整个产品翻新一遍
怎么,像不像面试时候的你呢?
但是,到了面试环节,会发现这种方式出现完全失焦的问题,看似什么都说了,但是没有一个核心思路,只是东补补西补补。而且每一个建议,基本都是站不住脚的,面试官一问就破
其实写产品分析报告和写毕业论文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没有经验的学生,选的题目都贼大,什么汉朝的政治制度、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搞得像申请国家级课题一样
而有经验的学生,选的题目往往小而精妙,比如从汉武帝时期的官僚服饰看政治制度、王尔德笔下的花花公子形象等等
同样的道理,产品分析报告适合挑选一个相对细致、自己能够掌握的切入点进行分析
比如你要分析知乎的商业变现逻辑,这个题目就属于范围过大,且不是一般学生可以掌握的题目。因为作为学生,很难获得知乎的商业广告逻辑,也很难评估知乎的变现水平
这个时候,不如分析知乎的信息流广告呈现方式,通过可获取的信息(广告呈现、用户体验、用户评论、网上报道等),以及可行的分析路径(对比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抖音等等原生广告),来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
研一时我玩票参加了欢聚时代的产品分析大赛,当时初选时和我同组的一位老哥让我印象很深刻
当时大家都拿着满满的几页ppt去参赛,这位老哥格外特别,6页ppt搞定
但是这位老哥分析的切入点非常精准,分析的是内容推荐如何根据用户兴趣进行展示,他对比论述了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内容app,在用户第一次进入app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后,如何在首页进行内容推荐
这个选题视角,在一众xxx产品分析中显得非常专业,比赛过程一路顺畅,评委们都很认可
最后这位老哥拿到了比赛第二名,直接拿到了17年30万年薪的产品offer(这个年薪,我就问你香不香?有了这个年薪,尽管压榨我好了,叫daddy都行!)
切入宜细,有助于你把力气花在产品分析的刀刃上,要努力做到刀刀见血,而不是乱捅一番
最后,什么叫立意宜高呢?
这个跟写作文一样,作文时不要只停留在描写的细节上,要想办法把立意往高一层拔。就像鲁迅写童年时毁掉了弟弟的风筝,最后落眼不在童年,而在长大后跟弟弟求宽恕,但弟弟完全忘了这件事: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同理,产品分析报告不要只停留在所分析的细节上,而要把分析的结论普适化
同样举上面欢聚时代比赛老哥的例子
他最终的分析不只是停留在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的兴趣标签选择上,而是抽象成一个深入的产品思考
怎么样才能平衡用户选择的主动性与信息呈现的高效性?
老哥把这个问题的本质归纳成如何降低信息展现的信噪比,进而阐述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一抽象,就可以应用到各类信息展现的产品身上,可谓举一反三、以小见大
当然,以小见大可能需要一定的产品经验积累,相对比较高阶。但是大家平常要有这个意识,提出一个建议时,尽量深入一步,看看需求是否可以抽象得更通用
2.纵向体验,贯通流程;横向对比,找到差异
掌握了第一个原则之后,一个好的选题已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了。接下来就是沿着选题深挖
深挖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纵向,沿着用户角色的操作流程完整体验完整个流程。比如:
陌生社交app添加好友路径:设置个人信息展示→浏览/匹配陌生人→建立聊天→文字/语音/视频聊天→添加好友电商app购买路径:搜索→→浏览商品列表→浏览商品详情→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支付完成查看结果一个是横向,找到相近领域同类型的产品,就你所选择的题目进行比较,也就是常说的竞品对比
许多同学遇到竞品对比,总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比较,最后就天南地北比较出了这种表格:
其实你可以问自己,看到这种表格,能看出这些竞品有什么本质差异吗?
(看到这里的lilia留下了苦涩的泪水,我经常用这种粗浅的方式做竞对分析,自以为很MECE,然后反馈给老板,怪不得天天被骂呜呜呜)
但如果你遵循了切入宜细的原则,就会发现这一步变得很简单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分析购物车对用户购物的作用,你横向对比就会发现,
在淘宝中,购物车是用户核心路径之一,而在拼多多中,根本就没有购物车的环节。问题是不是瞬间变得有意思起来?
又比如,抖音和快手的首页视频展示方式,一个是全屏沉浸式的视频播放,一个是商品橱窗式的视频预览瀑布流,两者的差异也根源于两者推荐逻辑的核心差异
抖音是基于兴趣的内容分发,强调内容;快手的关注体系更完善,更突出发布者的信息,所以其实快手带货能力其实更强的~~
当我们通过纵向、横向理解了产品的用户流程和竞品差异之后,下一步就要进入深入的分析了
3 回归定位,衡量利弊
找到竞品之间的差异后,很多同学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竞品有什么我们缺什么,那就补上这个功能就好了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产品经理会犯的错误,市面上竞相抄袭、跟风成性的风气,很大程度也是源于产品分析时的懈怠
找到差异后,其实最需要的是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
是因为竞品功能迭代更加超前,率先采用了新的产品功能?还是不同产品的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目前最重要的迭代方向不同?或者可能是,不同产品的核心定位就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产品形态?
这要求我们要回归产品的核心定位,找到产品出现差异的原因。并且从核心定位出发,去衡量这种产品策略选择的利与弊
我们沿着上面的分析继续看,为什么拼多多居然可以没有传统电商的购物车呢?
首先,购物车的定位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回归传统线下商超,购物车的作用就是把用户明确想买的东西先集中放起来,方便买单时统一结算
在线上场景里也是这个道理,用户把想买的东西加入购物车,等到想买的时候(挑选完其他商品、遇到降价促销、对是否购买下定决心)时,方便快速购买,而不用重新再挑选商品、选择型号
接着我们看,拼多多的定位是什么呢?
是带【社交传播性质的电商】,用户的核心操作是【拼团】
从【产品目标】出发,为了促成拼团成功,拼多多给每个拼团加了时间限制,规定时间内必须找到好友完成拼单,以此刺激用户扩大社交传播力度这种【即时性】的拼单和【延时性】的购物车本质上是不可兼容的,拼多多希望的正是马上下决定、马上拉好友,而不是放进购物车等哪天再买从【用户流程】上说:在下单之前,用户需要先选择是发起拼单还是单独购买;如果是发起拼单,意味着用户需要先支付一笔便宜的费用,再找到其他用户进行拼单如果是单独购买,也是马上付款;这两个环节中并不需要购物车接收到拼单邀请的好友,也是点进链接完成付款拼单,同样不需要用到购物车从【功能替代性】来说:目前很多人其实是把购物车当成收藏来用,即把没有考虑好是否购买的商品也加进购物车,最后导致购物车和收藏夹没有区别而拼多多其实已经有收藏功能,完全可以满足这些场景接着,我们从这个产品定位出发,去理解一个功能选择的利弊
没有购物车,会对拼多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从好处上说,没有购物车,会逼着用户快速做出购买决策。在超级便宜的拼单和相对较贵的单独购买之间,用户必然会选择拼单
而拼单是立马支付,为了让付出的钱能买到优惠,用户必须立马采取分享动作,完成拼单,从而实现社交裂变
套路!都是套路!
从坏处上说,没有购物车:
增加了用户购买时的决策成本。很多用户总是会犹豫不定,如果可以加入购物车,可以减少用户的心理门槛,等后面确定购买时再付款。如果没有购物车,很多用户可能会选择直接放弃购买增加了用户对比商品的操作成本。有了购物车,可以把想买的几件商品加入购物车,再仔细对比,甚至可以匹配不同的优惠券算出哪个更优惠。没有购物车,比价会变得很麻烦无法使用跨商品、跨平台优惠券。淘宝很多跨店铺的满减优惠,拼多多都不能用了归纳出了利弊之后,我们再回到产品定位,看看这种选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可以看到,看上去没有购物车的缺点多多,但都不是拼多多的核心问题,是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优化的。但是没有购物车的好处,却是拼多多拼团核心玩法的重要一环。因此这种选择是有合理性的。
4 找准目标,提出建议
接着我们可以看看如何在服务产品定位的大目标下,对现有缺陷进行优化,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比如说,如何降低用户购买的决策成本?
这点拼多多已经在用百亿补贴从更高维度解决这个问题。百亿补贴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树立拼多多是全网最低价的形象
就像李佳琦直播中发现供应商给的优惠力度没有薇娅高,马上要求粉丝退货一样,全网最低价的心智对于商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用户能够相信拼多多就是全网最低价,其购买的决策成本会大大下降,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拼多多的商品页,努力营造出比全网低价还低的印象
又比如,如何降低对比商品的操作成本?
方式也有很多。随便举几个方案:
比如优化商品收藏功能。在商品收藏里增加浏览过这个商品的人购买过哪些同类型产品,帮助用户找到相同兴趣的人最后买入的商品(基于用户推荐)
或者采用淘宝收藏夹的找相似功能,快速推荐同类型的商品(基于商品推荐)
大家会发现,如果遵循上面的几个方法逐步分析下来,最后所提出来的利弊对比、改进意见,会更加有的放矢、有理有据
而不是拿着竞品一通胡乱对比,最后为了提建议而强行提建议
只要你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论证的,即便面试官有反对意见,也只会从你的逻辑层面进行反驳,这样你们依然有很大平等对话的空间
你也可以在和面试官的交流环节中,对合理处进行申辩,对不合理处进行请教和改进,把一次面试变成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越来越发现,如果你和你的面官不在一个话语体系,无法完成平等的交流,如果你和你的leader不在同一认知水平,你永远只能给他打杂
有的时候,不是别人不愿意对话,而是差距太大,成本太高
No.4
如何用好你的产品分析报告?
我们明白了产品分析报告的写法之后,更要理解这个报告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许多学弟妹连产品报告是怎么用的都没想明白,就咔哧咔哧开始写报告,依然是本末倒置。其实用好报告比写好报告更重要
产品分析报告的使用场景可以分为: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
1 面试前:为简历加分,获取面试机会
进入面试的前提是要先通过简历筛选关
许多学弟学妹们有个疑问:我是非技术专业,也没有互联网相关经验,我的简历能过筛选吗?
这是典型的非产品经理的问法。那么,一个产品经理式问法应该是怎么样呢——
我是非技术专业,也没有互联网相关经验,我希望通过简历筛选关,怎么样可以做到呢?
这里给大家一个窍门:在提交简历的同时递交一份产品分析报告,帮助筛选者有更多维度可以认识你。这个法门能够有效提高你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
举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我还是研一的时候,想去投递产品岗位试试找一份暑期实习。有一家初创的公司,做AI行业,当时hr先电话我简单问了问情况
当听到我只能实习两个月时,hr明确告诉我,他们的产品负责人要求可以长期实习的学生,于是当场拒绝了我
当时我也没有想继续争取,出于好奇看了他们公司的官网,发现官网的交互真的好烂啊
于是便写了一份简单的产品分析报告,发给了hr希望代为转交给产品团队。当时的心态是,如果产品前辈能给一些建议,那不就赚到了吗?
没想到第二天hr就联系我说,产品负责人看到我的报告了,希望能够面试我,问我有没有兴趣
我当时非常吃惊,毕竟那份报告只是随手一写,内容真的是粗糙至极,提的建议都是最基础的交互,放一张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我对这个事情印象很深刻。一份粗糙简略的产品报告,就已经可以为你争取面试机会增加筹码
大家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准备一份更高质量的产品报告,自然可以为自己的简历增光不少
2 面试中:给面试官提供切入点,主动引导面试走向
我不知道有多少学弟学妹,面试时就是带着自己的简历过去?
又不是闭卷考试啊喂!更何况闭卷考试你们还带一堆资料过去考场,面试时反而乖乖地啥也不带!
(我还碰过不带简历的, 因为面试要求没有提要带简历。。。)
以我自己为例,我去参加一个面试,都会准备这么几个材料:
个人简历单独一份的个人项目经历(详细写自己的项目,1-2页,简历写不下的可以详细写)个人过往的产品介绍(要图片!要图片!不要光靠嘴讲)产品分析报告这几份材料在手,基本可以全场带起面试节奏
有项目经验的同学,更重要是准备好自己的过往项目。但没有项目经验的同学,则要把精力花在产品分析报告上
因为产品分析报告是主动引导面试走向的大利器!
没有任何项目经历的同学,面试时很容易陷入把天聊死的境地(宁可笑场,也绝不可以冷场啊)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你是面试官,对面坐着一个年轻人,说他很有做产品的热情,对产品也有了解,只是没有项目经历。你会怎么做?
你肯定会想办法判断他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对吧?
那你怎么样判断呢?肯定是挑选一两个产品让年轻人分析一下,看看他的产品理解怎么样,有没有产品sense
其实面试官有时也很尴尬,他想找话题切入,面对有项目经历的同学,那就问项目经历就好了,没有项目经历的同学,只能随机抽几个产品来讨论
面试官随机抽取的产品会是怎么样的呢?肯定是他比较熟悉的产品了。这个时候尴尬就轮到被面试者身上了,这个产品很可能是他不熟悉的
也就是说,被面试者要对自己不熟悉、但面试官很熟悉的产品进行分析。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新人能打动面试官的几率有多大??
有了产品分析报告就不一样了
这份产品分析报告可以给面试官提供提问的切入点,让他知道可以问什么,为你们创造共同话题
这样是一个双赢局面:面试官有了深入提问的抓手,你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应答
3 面试后:让面试官带走你的产品报告
面试结束时,有的面试官会问能不能留下你的简历和产品报告;如果没问,你也可以主动询问面试官是否可以把产品分析报告留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虽然面试结束,你的环节却远远还没有结束
一方面,面试官会对你的面试表现进行总结打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会跟你的下一轮面试官提前沟通,聊聊对你的看法
哪怕所有面试结束了,面试官们也会聚在一起,互相讨论被面试者的表现
这个时候,你留在面试官手上的产品报告就可以发挥余热了
下一轮的面试官可以提前阅读你的产品分析报告,提前对你有了解。当他们互相讨论时,如果手上有你的报告,也会更方便些
当然,如果你的报告放在面试官的桌面上,无疑也是你一个极好的曝光机会,不断提醒面试官还有你这个候选人。这些都可能增加你的通过几率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个副作用。之后的面试官提前看到报告,下次面试很可能不会再问这个产品,可能要相应准备好其他产品的了解。利弊取舍全在个人了)
No.5
产品分析报告要用什么形式?以便于呈现为核心
做好上面几个环节后,最终用什么形式呈现其实很简单了
无论是word、思维导图、excel、ppt、手写稿……只要服务于这个目的——便于向面试官呈现你的思路,就是好的形式
大家只要注意好这几个原则:
1. 核心原则:方便看,方便讲
结合我们上面对使用产品分析报告的场景分析,你会发现产品分析报告的核心使用场景,是面试中你拿着对面试官讲。所以你的分析报告要便于面试官看,也便于你讲。比如:结构清晰一点,每各部分有总结归纳,字体放大一点……
2. 文字不要太多,概括核心思路即可,现场以讲为主
回到我们上面的需求分析,面试官都是很忙的业务精英,没那么多时间看你写的长篇大论。你只需要把要点、核心思路快速写出,面试官能读懂抓住你的思路即可
3. 一图胜千言,分析产品、提建议时尽量带着图
分析产品某个功能的时候,尽量把产品对应的界面打印出来,方便现场描述时可直观理解。
同样的,自己提出某个建议时,如果可以适当结合一些交互原型,面试官也会更容易理解
有同学又要问了,不会画原型怎么办?直接手绘呀,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4. 论证分析重于信息采集
把更多篇幅用于自己的推导分析中,各种可以上网查来的信息尽可能精简(比如产品版本、各类天花乱坠的数据图表),只有对你的分析论证有用的数据才放上去
5. 不用拘泥框架,服务于你的论证顺序
不用拘泥网上看来的各种套路框架,最后搞得一二三四各部分毫无联系。你的全文都要严格围绕你的论证顺序一步步展开
就我个人的使用习惯,PPT会是一个更顺手的载体,图文结合,方便看也方便讲
一般面试用的产品分析,只要5-7页这个范围就足够了,太长了根本讲不完。甚至逻辑清晰过硬的话,4页内就完全足够了
最后悄咪咪透露一个薪资数据,大厂的战略岗位比产品、运营没有高出太多
应届的话,腾讯20+,美团快手京东基本30+,百度好像~20,但是有多难大家心里也有字母数,很多都是不招应届生的
战略对人的要求很高,大型国企央企的战略岗和投资岗也可以多看看,性价比很高哦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的文章不要带给你压力,我们希望并相信所有看见推文的小朋友都能拿到自己满意的offer
适度的焦虑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焦虑不是个体的外衣,而是时代的底裤
我永远相信,这个时代会给真诚、努力、有方法论的年轻人机会和机遇的,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