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在古代是什么意思(衙门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古代,衙门就是古代官吏的办公场所。

因封建社会分工并不像现代社会那么细,旧时的衙门是一个集刑事、税务、民事、工程等一体的办事机构,相当于现代的集法院、公安、监狱、检察等于一体的行政机关。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民间有个大事小情的,什么偷鸡摸狗,欺行霸市,奸杀掠夺的事情发生,都要到衙门里面去告发并处理。

后来,衙门泛指官府,在衙门当差的叫作衙役。

衙役则相当于现代的警察。

据说衙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到了宋朝便流行开来,提到衙门人们自然就会知道是什么地方啦!衙门里面增设了明镜高悬牌匾,和肃静,避让等衙牌。衙门这块招牌也就越来越响,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为止。

由衙门派生出许多词。如衙役,指衙门里的差役;衙内,指衙门里的警卫官,因多为官吏之子弟充任,所以称官吏之子弟为衙内,如《水浒传》里陷害林冲的高衙内。

当然,有这么多一说,就是衙门来源于牙门一说,具体是这样的:

古代当官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也是起到震慑老百姓的作用,就把有爪牙的猛兽雕塑摆在办公地点的门口两侧,同时重兵把守,以此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久而久之大家把这样的官府称作牙门,因此牙门也就成了当地府衙的代名词。

其实,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这一名称后来逐渐移用于官府。

最后,让我们看看衙字的甲骨文本意吧。

衙字的本意应该是进行中的部队行列。

最后多说几句关于县衙的编制问题。

在古代,一个县一般配置县令(知县)一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是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县丞一名,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一县的二把手,县尉一名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是主管一县捕盗、治安等刑事、司法事务的官员,品级一般略小于县丞,一县的第三把手。以上三位称官,再往下就所谓不入流,只能称吏了。正常来讲一个县只有一个官衙,一名县令两名副手,加上几十名吏员、衙役就要管理一县几十万人口的。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